在万亿市场规模以及高增速背景下,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仍在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
“我们花了25年的努力,现在仍在过程中,交了很多学费,今天之所以站在这里还活着,山东物流 ,不知交了多少学费,只有同行知道这些。”在日前的举办的中国冷链产业年会上,鲜易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朱鲜福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会场一片寂静。
当着台下近千同行的面,这位冷链“老将”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冷链市场发展方向的思考。不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可能还是行业研判前的这些关于“学费”的感慨——据说朱鲜福说到此处时,台下有同行眼泪都掉了。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7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鲜易供应链位居全国第三,并且在此之前,他们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前三甲,行业地位有目共睹。虽说“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但朱鲜福此番演讲仍不禁让人感慨,国内的冷链物流行业,真的就那么不好做吗?
冷链市场的“冰与火”
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3300万吨,同比增长22.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与需求保持同步。
这显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并且在市场繁荣同时,冷链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2018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并且从新增区域来看,武汉、杭州、福州、济南、重庆、大连等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
尽管市场给了参与者最够大的想象空间,但冷链行业的钱,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赚,否则,也不会出现类似朱鲜福所表达出的那般感慨。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前述提到的百强榜单为例,在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总收入为259.83亿元,仅约占全国冷链物流的27.52%,市场“水大鱼小”,尚无超级巨头出现。
百强企业极低的市场占有量,也体现在了行业利润率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引述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断压缩。这让企业举步维艰。
“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崔忠付表示,在各项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观因素下,从业者们要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在万亿市场规模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流通率仍难掩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根据商务部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大部分生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在类似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藏运输率已超过90%,冷链流通率更是高达95%~98%。
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商小码大众在过往的物流作业中也发现,冷链物流70%的客户需求并没有人提供服务,这些人只能买面包车自己解决。而相比之下,国内物流企业更多是为争夺30%的合同客户,打造服务标准。
冷链流通率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发生本质改变。这种差距是全方面的,既有像基础设施落后、区域资源不均衡、用人成本高等来自行业共性的原因,也有链路效率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企业自身顽疾。
冷链困境当下:效率提升点究竟在哪里?
冷链物流从上下游简单看的话,可大致分为仓储、运输和配送三个环节,按类型来划分,又可以分为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平台型以及综合型等七种模式。
中国冷链需求端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冷链行业显然需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土化环境的道路,运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是行业普遍的共识,但知道终点在哪跟自身能否到达,仍要分开看待。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眼下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里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如何化长链为短链,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可控;另一个是如何将供应链能力充分释放出来,进行规模化复制。
从长远角度来看,链路逐渐优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但长链变成短链,并非一刀切掉那么简单。核心的一点在于成本问题,冷链做的是一门“温度”的生意,维持全链路温度平衡,即便是在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当下,也可以轻松实现。但如何在履约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不是投点钱就可以实现。换句话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只缺数据,人才引入以及上下游的协作,也是关键布局之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