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辽宁船舶工业70年:不可磨灭的烙印-深圳货运公司

 海运新闻     |      2019-10-10 13:5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船舶工业大致走过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是艰苦创业、摸索前进的阶段,改革开放后是脱胎换骨、跨越发展的阶段。目前,走过这两个阶段的辽宁船舶工业已经跻身中国船舶工业第一方阵,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艰苦创业摸索前行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辽宁船舶工业也是积贫积弱、嗷嗷待哺。1950年2月,大连造船厂建厂方案编制完成,新建的大连造船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造船20万吨,修船50万吨,制造船用蒸汽和内燃主机20万匹马力。20世纪50年代末,大连造船厂一座10万吨半坞式船台建成;位于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开始建设。

 

  1950年,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技术部下设船舶设计室,开始设计沿海货船和港作拖船,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交付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舶;修船水平也迅速提升,承修的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等级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1958年,该厂交付4500吨能装载闪点在28摄氏度以下燃油的散装油船;1962年,引进苏联567型远洋干货船的成套设计图纸和材料设备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船“跃进”号交付,该船总长169.9米,载货量1.34万吨,能在封冻的区域破冰航行,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船,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8年,大连造船厂开始建造1.5万吨油船“大庆”号,1969年9月建成交付,这为之后形成多型批量油船建造能力以及辽宁成为我国油船重要建造基地奠定了基础。

 

  1960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国防工业“从军民结合转向军品第一”的指示,大连造船厂由民用企业转为军工企业,辽宁也开始成为我国军用船艇的重要建造基地。同年4月,大连造船厂建造由苏联转让技术和设备的6631型弹道导弹潜艇,1966年8月,该艇建成并通过验收,交海军服役。1960年,大连造船厂开始设计、建造0111型高速护卫炮艇,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共交付近300艘,其中44艘经海军接收后转为援外,出口朝鲜、巴基斯坦等8个亚洲国家。0111型护卫艇是我国首次定型的舰艇,也是建造规模最大、出口数量最多的水面战斗舰艇。1968年12月,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我国第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1971年建成交付海军服役。同为辽宁船舶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渤海造船厂则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地。1968年,091型攻击核潜艇首艇在渤海造船厂开工,该核潜艇是中国在没有外援情况下独立设计建造的,所有零部件均为国产,1970年下水,1974年交付,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其研制成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随着开发海洋石油资源的需要,辽宁船舶工业加入到海洋钻井平台的建造队伍中来。1970年,我国第一座30米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渤海1号”在大连造船厂开建,1971年11月建成交付。这座平台交付使用后,在渤海湾内钻井60余口,并经受住了10级大风和唐山地震的考验,证明其设计和建造质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渤海1号”建造成功填补了我国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其后在此基础上建造的系列平台“渤海5号”和“渤海7号”,分别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民船军船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辽宁船舶配套产业也获得了发展。1957年,大连造船厂建造4500吨油船时,需要大功率柴油主机,但国外订购设备迟迟不能到货。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长期修理各种柴油机积累的技术经验,最终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台6ESD60/106型3000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从而结束了辽宁船舶工业只能造船壳、不能造船机的历史。此外,辽宁船舶工业还大力开发舰艇用材料,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常规舰艇所用材料设备已全部国产化,而且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中型导弹驱逐舰等新型舰艇的材料设备也全部立足于国内生产,其中,辽宁船舶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船舶学科建设方面,辽宁也已经起步并取得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的大连大学工学院设有造船系,1950年,大连工学院独立建院,1954年,该院造船系所招新生中除本科生外,还有了研究生。随后,海军学校第二分校在大连成立,设立造船系。

 

  改革开放之前,辽宁船舶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打下基础、建立体系,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骄人的成绩,新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船以及我国第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30米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第一台3000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均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辽宁船舶工业为此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为下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胎换骨跨越发展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辽宁船舶工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辽宁船舶工业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展,积极攻克技术难关,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跻身我国船舶工业的第一方阵,在我国船舶领域实现了多个突破。新中国第一艘出口船以及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第一艘10000TEU级集装箱船、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艘国产航母等都深深打上了“辽宁制造”的烙印,奏响了辽宁船舶工业的华彩乐章,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大领域“全面开花”

 

  1982年,大连造船厂建成交付我国首艘出口船“长城”号。该船是我国船舶工业史上第一次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万吨级大型出口船舶,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成功打进国际市场。

 

  1986年,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成功。“海人一号”完全由中国科研人员依靠自主技术制造,为我国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与先进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1988年,大连造船厂建成交付我国第一艘11.8万吨穿梭油船“埃维塔”号,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建造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船舶的能力。

 

  1992年,大连造船厂交付“神州第一舰”167舰,作为第二代国产驱逐舰的首舰,其成功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舰艇装备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1998年,大连造船厂建造成功第一艘051B型导弹驱逐舰,标志着中国海军由沿海走向远洋。

 

  2002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国第一艘VLCC“伊朗·德尔瓦”号交付,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VLCC的设计建造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世界造船强国在该项目上的垄断,树立了中国造船史上的里程碑。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从大船集团启航,正式交付海军,圆了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想。辽宁舰续建历时8年,过程非常艰辛,其完工交付为后续航母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2年,大连渔轮公司建造的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金汇8”号交付使用,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打破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远洋渔业船舶制造领域的垄断。

 

  2014年,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船用曲轴出口韩国,这是我国大型船用曲轴首次实现出口,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最高端的船用曲轴生产技术,实现进口替代。

 

  2014年,大船重工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10000TEU集装箱船“中海之春”号建成交付。该船的交工,不仅标志着我国大型集装箱船建造水平的飞跃,而且使我国继韩国、日本之后,跻身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之列。

 

  2018年,大船集团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第一批最大级别20000TEU集装箱船之一“中远海运双子座”号命名交付,标志着我国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该船也是国内首艘采用国产止裂钢材料的集装箱船,打破了日韩船厂的技术垄断。

 

  2018年,大船集团建造的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进行了2次海试。该航母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采用高强钢材质进行大型水面舰船船体建造,设备完全国产化。这标志着我国在掌握航母核心关键技术、填补空白、形成航母自主研制与自主配套能力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规模、效益大幅提升

 

  在取得这些突破的同时,辽宁船舶工业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经济规模实现了惊人扩张,经济效益实现了大幅提升。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统计数据,2011年,辽宁船舶工业造船完工917.8万载重吨,由全国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7亿元、利润总额82.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这一经济规模与效益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近年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船舶工业一直低位盘整,船舶企业遭遇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但辽宁船舶工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其深层次影响,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

 

  大船集团作为辽宁船舶工业的龙头企业,其近40年的发展正是辽宁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1978年,该集团占地面积为160万平方米,2018年达到800万平方米;造船产量1978年为5.4万吨,2018年为292万吨(历史最高为611万吨);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2亿元,2018年为205亿元(历史最高为280亿元);企业总资产1978年为2.3亿元,2018年为1100亿元;产业分布由1978年的造修船业务发展到现在的军工、民船、海工、修船、非船并举。如今的大船集团拥有一工场、二工场、三工场等三大主厂区,山海关修造船基地、大连湾海工基地、长兴岛修船、三十里堡装备制造、香炉礁湾渔轮建造、长兴岛工程船建造等专业化产业基地,以及钢材加工、舱口盖制作、舾装件制作、船用吊机、甲板机械、爆炸加工、分段制作、上层建筑建造等专业化配套基地,支撑起大船集团现代化的总装造船、数字造船、社会化造船模式。其建有船坞18座,其中30万吨级船坞8座,船台9座,舾装码头近18公里,员工总数近15000人。“十一五”期间,大船集团成为国内船舶行业首家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两百亿”的企业、荣获“亚洲最佳船厂奖”。“十二五”期间,大船集团经济总量和造船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年均销售收入254亿元,交付出口船舶128艘,出口创汇额超过11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列我国船舶工业首位。

 

  目前,大船集团形成了散货、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出口船舶遍及世界各地,成为马士基、地中海航运、中远海运、招商轮船、达飞轮船等知名国际航运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大船集团的海工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已具备从修理到改装、从局部建造到完整建造、从分包施工到总承包建造的能力。目前,该集团交付及在建的海工产品70余座,是中国建造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种类最齐全、业绩最丰富的建造企业之一,是中国首家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系列产品并实现市场突破的总装企业,特别是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引领潮流。

 

  人才、配套今非昔比

 

  辽宁船舶工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敢于打硬仗的科研人才队伍,并支撑船舶工业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如今的辽宁船舶工业拥有一支水平高、能力强、年龄梯队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依然以大船集团为例,该集团拥有高级工程师500多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近100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设计大师领衔的1000多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正是有这些龙头企业坚实的科研人才支撑,辽宁省目前具备了自主开发、设计和建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能力,并以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为目标,积极进行新老船型的优化和开发,提升船型综合技术经济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做到了船舶建造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形成不断优化、升级与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局面。

 

  辽宁的船舶配套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船舶配套产业链,主要船舶配套设备及产品包括船用动力装置、甲板机械、机舱设备、舾装件、普通仪器仪表、船用钢板等。其拥有船舶配套企业300多家,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葫芦岛、鞍山、营口、盘锦等地区。

 

  在传统船用低速柴油机、推进器、阀门等品牌舶配产品的基础上,一批颇具代表性的辽宁制造船舶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大连华锐重工是国家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化的产业基地,目前已全面掌握国际最高端的船用曲轴生产技术,成功研制特大对接型船用曲轴,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这一生产能力的企业。该公司具备年产大型船用曲轴150支的能力,生产的特大对接型船用曲轴实现出口,已成功研制并交付国内最大的曼恩系列90级和国内最重的瓦锡兰系列82T级船用曲轴。该公司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大型低速船用曲轴领域的长期垄断,让“船等机、机等轴”这一制约国家造船业发展的问题成为历史。此外,大连百孚特船用线缆制造有限公司已实现整船配套,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大连深蓝泵业公司研发的液化天然气(LNG)潜液泵、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大型混合冷剂压缩机项目均取得突破。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辽宁船舶工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和全面升级。未来,辽宁船舶工业将勇敢迎接挑战、抢抓机遇,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