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民间评论员 解筱文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这些都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重大举措。
对于物流业而言,则需要加快行业复苏,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让中国经济更具坚韧,内外循环更顺畅,从而化危为机,行稳致远。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阴晴表”客流和物流,好比整个国家躯体的“任督二脉”,这二脉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健康与否。我们经常以用电量、铁路运货量、贷款发行量等主要指标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实际上,物流业主要指标也是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阴晴表”。
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变化最直接体现在物流方面。一季度物流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6万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下降8.4%;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25.3亿件,口岸物流 ,同比增长3.2%;业务收入实现1534亿元,同比下降0.6%。1月快递业务量收增速分别为-16.4%和-16.1%,2月分别为0.2%和4.1%,3月分别为23%和12.3%。
通过物流这个“窗口”,也可以观察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变化和全面复产复工的情况,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势走向。工业物流业务量下降明显,说明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影响较大。快递物流相比影响较小,并增速重回高位。
进入4月份,快递行业揽收、投递量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邮件快件规模由2月上旬日均千万件回升至2亿件,这说明随着上下游复工复产和市场需求释放,快递物流增速得到明显加快,零售性物流增速必将传导到工业性物流,促进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逐步修复。
当下,中国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物流业需要在“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的战略主导思想下,确保大宗物流、快运物流、快递物流三力齐发,协同共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实现目标任务的坚强保证,也是战时、救灾等特殊时期应对重大挑战的“顶梁柱”。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背后,是一条打不烂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军需物资的运输保障。今天,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物流业没被疫情所吓倒,克难攻坚,勇于担当,想方设法生产运作,用一条条打不烂摧不垮的“生命线”,持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抗疫保障作用——
一方面,物流业承担了大量的防疫及救灾物资保障运输,为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赢得了时间,提供了充足的物力保障。疫情发生以来,邮政快递企业调配全网资源,迅速开通国际和国内的航线,畅通陆路运输,全力保障武汉等重点地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人民群众日常基本生活物资运递,发挥了保安全、保稳定、保畅通的重要作用。截至4月14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承运、寄递疫情防控物资累计26.62万吨、包裹2.95亿件,发运车辆5.22万辆次,开行货运航班558架次,累计为援鄂医疗队免费寄递物品19.71万件。
另一方面,物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持续发挥城市及辐射区域物流功能,保持了城市、乡村物流运输“毛细血管”始终畅通,积极保障群众必需品供应,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疫情中的物流业更新了全社会对发展物流业新的认识。在平常时日,社会大众对物流业的价值认知不够,对其深藏功与名,默默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习以为常,总认为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通过抗击疫情,接受“战时”考验,物流业所体现出的应急保障和生活服务能力,让很多人感受到其弥足珍贵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进一步增强了支持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共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