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快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直达和关键中转航线网络,强化关键机场快线业务,巩固提升我市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精品商旅快线市场;扩大市场腹地,完善和加密西南地区干支线机场航线网络的衔接,提升高原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连接度,打造西南地区的中转关键;构建旅游环飞航线,促进“航空+旅游”的融合发展。结合国际航空市场恢复情况,稳步拓展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新航点;积极争取航权资源,依托国内航线网络资源,构建华北、华东转东南亚,西南转东北亚的国内国际中转联程网络;立足成渝腹地市场需求,加强洲际精品航线网络建设,稳定并加密欧美航线;积极融进共建“一带一路”,增开我市至意大利、英国、丹麦、荷兰、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的新航点。
2.培育布满活力的通航产业体系。制定更加精准的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对公益属性业态的补贴,进一步放开市场化属性;集中气力解决重大项目在资金、人才、产业配套等方面事项;培育发展电动化、无人化通航市场,开展城市空运、私人飞行器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典型场景和典型应用。积极推进市内企业相关机型的适航取证和生产销售;引进上风通航整机、重要零部件项目,强化攻关合作及市场化应用;加快航空发动机和精密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应用服务等无人机全产业链企业发展,加快垂直起降、飞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研制无人机卫星互联网链路技术。积极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
按照“四型机场”中绿色机场建设标准,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考虑机场全生命周期,构建绿色机场发展体系,处理好规划实施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规划项目选址尽量避让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少占或不占基本农田,统筹保护好水陆域自然生态空间。规划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应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特点开展水土保持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机场的能源消耗,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项目运营期间,做好机场周边噪声动态监测,优化航空器进离场程序,尽量减少噪声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公道处置污水、污物。
(三)优化发展环境。
(七)大力推进民航协同发展。
2.拓展全货机业务市场。巩固“地空中转”业务,积极开拓“空空中转”业务,整合客机腹舱、卡车航班、货运航班等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实施方案,构建信息共享平台,进步航空货运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全货机航线网络纵深发展,加密现有定期货运航班,增加经停和串飞航点;加强与临时执飞货运航班的航空公司合作,争取转变为定期航班航线。
1.充分利用既有货运设施。进一步发挥江北国际机场货运设施作用,公道规划东西航站区业务规模和保障功能,跨境铁路 国际物流,优化货运区功能布局,推进货运设施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运单电子化,优化简化场内服务流程,进步安检、联检及通关运行效率。
4.通用航空发展取得新突破。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新开工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完善支线机场通航设施;深进推进低空空域治理改革,全面进步空域使用效率;加快完善通用航空运营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通用航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快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持绿色发展,按照“四型机场”(平安、绿色、聪明、人文型机场)建设要求,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和货物运输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完善机场轨道交通网络,进步旅客公交出行占比,全面提升民航绿色发展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构建安全、经济、舒适的航空运输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出台民航专业人才优惠政策,畅通民航领域人才提升渠道,优化培训内收留和课程设置,增加高层次治理和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促进人才素质稳步提升,将民航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列进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保适应民航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引智工程,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聚集一批权威专家,为民航发展保驾护航。
2.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航线网络覆盖水平不中断完善,2019年,重庆市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64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1.3万吨、飞机起降量34.4万架次。其中,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47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1万吨,业务量位居全国第9位、第10位,增速分别位居全国前十大关键机场的第1位、第3位;江北国际机场航线达到368条,通航城市212个,2016—2019年的国际航空运量年均增速超过10%;万州机场旅客吞吐量115万人次,步进百万级机场行列。
本规划为宏观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十四五”时期重庆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民用机场布局、建设和发展,以及航空相关产业发展等内收留。实施本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场建设和运营将占用一定土地资源,并对机场周边的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初步判定规划项目基本符合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在后续项目前期研究及建设阶段,应按照相关法规制度,严格实施噪声控制、节能减排、环境影响评价、节地评价等工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机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兼顾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民航和军航、客运和货运,加强民航规划与综合交通、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的衔接,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6.中新(重庆)航空合作持续深化。到2025年,中新(重庆)航空合作基本形成客货运航班公交化、运输格式多元化、产业合作双向化格式。以江北国际机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为首末站,持续加强两地机场客货运联动和运力投进,航线运输效率和运营质量明显进步;重庆—新加坡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进步,开通旅游包机,形成以代码共享和同盟组建等形式为主的中新航空企业合作。
3.积极打造航空货运关键。推进航空货运关键建设,引进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在渝设立基地,引导航空物流网络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保障区域产业链供给链持续稳定,加快融进国家“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投递,周边国家2天投递,全球主要城市3天投递),支撑重庆内陆国际物流关键建设。
1.航空运输服务覆盖水平持续提升。到2025年,基本航空运输服务普惠性更加凸显。新增布局重庆新机场,研究万盛、城口、石柱、开州、秀山等支线或通用机场布点;按照运输机场70公里的服务半径、通用机场30公里的服务半径,覆盖全市95%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和93%的人口。
一、规划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际投资和贸易陷进低迷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逆全球化势力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贸易景气指数连续低于警戒线。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冲击巨大,未来发展形势将是影响民航业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此外,空域资源制约现象明显,难以满足军民航发展需要,亟待调整地区空域结构,优化空域资源配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为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的“四极”之一。“国家战略”与“行业战略”叠加,为重庆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指引。
(五)强化人才支撑。
3.航线网络持续完善。巩固盈利性航线,拓展战略性航线,积极构建关键中转航线网络。到2025年,国内客运通航点达到185个,国际(地区)航线数目达到115条。
完善建设国际航空关键的政策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开放、资金张罗、国土资源利用、财政资金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区域协调等方面给予民航建设发展政策倾斜,国际货运 空运价格,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国际航线航班财政补贴、扶持支柱型基地航空公司、发展临空都市区、创建成渝民航协作平台等方面的政策。实施积极财政与推进降费减负政策,吸引国外航空公司落户江北国际机场,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打造国际关键网络。积极争取中国民航局在机场布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民航发展基金安排、航权时刻安排、空域开放等方面给予我市支持,拓展航权资源,建设东北亚与东南亚经渝的联程联运关键航线。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机场体系。
4.完善综合交通关键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关键东环线机场支线、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开展轨道交通26号线、沿江高铁引进江北国际机场的前期研究;完善江北国际机场周边高(快)速路网,进一步进步机场南北向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零间隔换乘、无缝化衔接”的理念,高水平编制重庆新机场交通集疏运体系规划,加强江北国际机场与重庆新机场的交通联通协同。积极开展空铁联运服务,加强民航与铁路部分的合作,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能力开行途经机场的列车,研究制定空铁联运产品方案,实现空铁联运“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等优质高效服务;完善机场巴士服务体系,优化线路运行方案,加密频率增开班次,增强对市区客流集聚点、周边区县的覆盖,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机场综合交通组织治理,建立信息共享及服务平台,强化机场交通协调、调度指挥、信息发布等功能,提升聪明化水平。
四、规划环评
(二)全力打造国际航空门户关键。
二、总体要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