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欧洲人终于戴口罩了!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新闻     |      2020-04-24 15:29
哪些欧美国家强制带起口罩? 3 月 30 日,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公布新规,要求公民在外出购物时必须佩戴口罩。 而就在短短半个月前,奥地利还实行着没有理由不能戴口罩的规定,假如没有医生证实“随意”戴口罩,将被认定违法,空运报价 海运价格,会被罚款 150 欧元。 可以说,地处欧洲心脏的奥地利是一个缩影,它代表了目前很多“西方世界”对于口罩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尽对禁忌,逐渐发生了动摇。官方措辞从最初的“不建议”,到现在的“有效”、“推广”甚至“强制”。 在奥地利之前,已经有三个欧洲国家强制民众在公众场所戴口罩,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上周,德国东部城市耶拿、法国北部小城索镇,成为各自国家首个要求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的城市。规定是强制性的,违反者将面临 38 欧元的罚款。 欧洲大城市同样也有推行类似政策的趋势。作为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伦巴第大区从上周日起,强制要求人们在户外佩戴口罩。巴黎市长也表示,将分发 200 万个可重复使用的布口罩。 而当前全球疫情的中心美国,尽管特朗普坚持自己不会戴口罩,但 CDC(美国疾控中千航国际心)已经一改之前的态度,把“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加进了防疫指南中。为了修君子们此前对待口罩的态度,指南特地夸大“即便没有症状也会传染”。 不过,为了防止公众挤兑医疗资源,CDC 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推荐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而是推荐用布口罩代替。实在没有,按特朗普的话说,找个围巾挡着也行。 主流媒体推动下,Twitter 已经掀起了一波 DIY 口罩的潮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袜子、秋裤统统变成了口罩。 即便还不能像东亚地区一样,将口罩“往污名化”,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能够承认口罩有用、并在公众中推广,这本身就已经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变。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常用供给短缺来解释西方国家对待口罩的态度,但除此之外,欧美国家的“口罩禁忌”更是一种无形的思想阻力,它背后牵连出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禁忌、法律障碍、甚至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对抗。 文化禁忌、法律障碍…东西方的“口罩文化”差异缘何而来? 东西方对于口罩态度的差别,实在都可以追溯回鼠疫的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肆虐,一种新职业诞生——“瘟疫医生”,他们佩戴的卫生设施,是一种能过滤空气的鸟嘴面具。这差未几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类口罩物”。 但由于当时医学水平的限制,加之鸟嘴面具本身诡异的形象,这样的医生面具,终极变演变成了欧洲人心中死神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熟知的口罩,实在是在一个世纪前由华人医生伍连德发明的。 当时,中国首次尝试以生物医学手段控制鼠疫,而伍连德在认定鼠疫可以由空气传播后,他对当时的外科手术口罩进行了改造,改成了价格便宜、生产简单、佩戴舒适的防护用品。并分发给了医生、护士和公众佩戴。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列强践踏和民族救赎之际,口罩除了防护作用外,也被赋予了现代、科学的含义,在几年后的西班牙大流感中,口罩也自然得到采用。伍氏口罩也变成了中国开创性地引领西方医学的标志。 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国和欧洲在对待口罩时的根源性态度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口罩与科学、文明等词汇联系起来,而欧洲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则是“戴口罩的都是病人”。 此外,跨境铁路 国际物流,欧美不愿意戴口罩还有它的法律渊源。 假如你关心过往年香港特区的局势,那对于《禁蒙面法》应该不陌生。它的宗旨是禁止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遮挡面部。 比如,前面提到的奥地利,就是受到本国《反蒙面法》的限制,导致一些游客因在疫情期间佩戴口罩,而收到罚单。同时,美国也有 12 个州禁止 16 岁以上的人在公共场合遮面,这被视为故意隐躲身份。 现在,全球14个国家有类似法律,包括法国、德国、比利时等等。甚至在丹麦等一些国家,“反遮面”已经被上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跨境铁路 国际物流,丹麦司法大臣保尔森在制定该国的《蒙面法》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能够看到彼此的面部表情,这是丹麦的价值观之一。” 在疫情之下,这些为公共安全甚至是穆斯林移民专门制定的法律,变相给公共安全帮了倒忙。很多国家就这样被困在了健康 or 法律的两难选择中。 当口罩成为“优越”与“武器” 在东亚地区,尤其是 2003 年非典之后,口罩已经完全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经历前几年雾霾之后,很多人已经开始养成“口罩习惯”;日本更是全球人均口罩消耗最大的国家,常戴口罩的人约占二分之一,人均一年会用掉 40 多只口罩。除了防御季节性过敏外,还产生了“伊达口罩”文化(“伊达”在日语里有“装样子”之意)。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佩戴口罩: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素颜、肌肤保湿、让脸看起来小一些、戴口罩可以平复心情,等等。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当疫情刚在中国和东亚地区蔓延时,亚洲人佩戴口罩的照片被刊登在西方媒体上。而不少西方媒体试图将这些形象打上集体主义的标签,进而引导大家将其想象成威权政府、隐私审查等等负面词汇的象征。 这不是 2020 年西方媒体的新创造,事实上,从 2003 年之后,口罩掩面的人群照片就在媒体推动下,在全球变成了 SARS 、传染病和恐慌的符号。 这些报道的受众大多是欧美人,固有的理念与媒体舆论不中断碰撞之下,对于口罩的偏见也日益加强。 截止今天,全球新冠病例已突破 200 万例,近 12 万人死亡。主“战场”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再到如今的北美。疫情之下的世界,被很多题目分割成对立的两极,背后折射出的是文化间的鸿沟,和所谓的“文化优越感”。“口罩之争”,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
国际物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