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卿 赵楠
2014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地缘政治影响扩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国际经贸格局错综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低增长、优发展”的格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维持在7.4%,固定资产投资上升15.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抬高11.96%,进出口总额微涨3.39%,各增长指标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国内制造业PMI指数呈先增后降态势,12月终值为50.1点,勉强维持在临界线以上。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投资动力减弱、排浪式消费减少、出口回升放缓,使得全国港口生产形势较2013年有所减慢,货物与集装箱吞吐量在低速增长区间内小幅上行。
预计2015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外贸分别将呈现一减一稳一增走势,全年GDP增速有望实现7.2%,对我国港口整体脱离“探底阶段”持谨慎态度,预计仍将维持小幅增长。
1.
货物吞吐量增速萎缩
2014年前11个月,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2.27亿吨,同比提升4.8%,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近半。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波折起伏,东西向国际贸易扩张速度明显放慢;同时,国内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减速”与“换挡”,港口生产随之温和。上半年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外商品贸易,而随着欧美等国“再工业化”及区域贸易的活跃,抑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以及原材料的进口贸易。加之国内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下滑,以及内贸煤价格的下降,致使港口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进口量逐月回落,外贸拉动力趋弱,内贸货物转而成为支撑。另一方面,全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总体处于震荡下行通道,前11个月累计增幅为5.7%;而内河港口同样表现不佳,前11个月累计增幅仅2.9%,较2013年同期8.3%存在较大差距,但四季度内河港口生产波动上扬态势明显,有望逐步摆脱萎靡。
外贸吞吐量波动下行,但振幅逐渐收窄
纵观我国港口近年外贸走势,年内6.15%的月均增速虽远不及往年的两位数增长,但在“外贸维稳政策”扶持下,进出口形势趋于平缓,2014年全国外贸进口额增幅维持在3.4%上下。然而,随着进口货物的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商品所占比例逐渐提升。因此,未来港口外贸增速或将逐渐靠拢进出口额增速。
西南沿海港口群涨势翻番,其余港口群普遍回落
2014年1—11月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群合计完成货物吞吐量61.38亿吨,同比增长5.1%,较去年缩减3.8个百分点。其中,西南沿海港口群增势生猛,增幅较前年提升188.3%,港口群内湛江港和北部湾港分别贡献15.85%和10.32%的增长,基数小已成为其快速攀升的比较优势。此外,其余港口群增长率均低于前一年度,长三角及珠三角港口群增幅分别缩减65.9%和60.5%至2.64%和1.59%。环渤海港口群则较前年增幅收缩46.3%以上,前11个月总体维持6.1%的增长,其内除秦皇岛港增幅较前年上扬2个百分点外,其余港口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港口增速“换挡”,大中型港口不乏亮点
2014年我国主要港口生产形势有增有减,但基本稳定。前20大港口中,天津、日照、营口、秦皇岛等环渤海主要大港,及广州、湛江、北部湾、南京等南方港口增幅有所扩张,唐山、日照两港更是以两位数的增幅刷新排名,唐山港由原先的第七位直入四强,日照超越营口摘得第九名,烟台港则受益于深圳港的负增长成功晋级第十二位。除此以外,本年度负增长的还有上海港。
2.
集装箱吞吐量低位上攻
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低位上攻
去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4亿TEU,同比上升6.1%,下半年虽呈现提速态势,但仍不及前年7.3%的增幅。入秋迎来传统海运旺季,同时全球经济缓慢回升,欧、美、俄、韩、新西兰以及东盟、印度等地区与中国商品贸易持续增长,国内外消费市场回暖,进出口增速较年初明显上扬。随着中韩自贸区成立、中国—东盟打造自贸区升级版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有利于推动中国商品出口及国际贸易发展,但未来立即实现大涨的可能性不大。
内河吞吐量基本持平,全年增幅先抑后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