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Damir Yusupov 图片来源:ZUMA Press
8月15日,乌拉尔航空U6178航班从莫斯科飞往乌克兰辛菲罗波尔时,在起飞后不久遭遇鸟击,双发迫降,所幸无人伤亡。在起降阶段遭遇鸟击对飞机来说非常凶险,而由鸟击导致发动机双发失效可以说是最危险的一种可能性了。这次成功的迫降不由让人想到十年前被称之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1549航班事故。
“苞米地奇迹”
由于飞机失事就在机场附近,且由于成功迫降无人伤亡使得还原事故比较容易。乌拉尔航空U6178航班载有7名机组与226名乘客,机型为A321。从茹科夫斯基机场起飞后,刚刚爬升到750英尺(约250米)高度就遭遇鸟群发生鸟击。
从FR24上的数据来看,鸟击发生时飞机的速度只有143节,刚刚超过A321的常见V2速度(离地速度),可以说飞机刚刚离地没多久,就遭遇了鸟击。143节的速度,750英尺的高度,双发失效,要速度没速度,要姿态没姿态,要高度没高度,连紧急返航的余地也没有,稍有不慎飞机就会失速坠毁。
图:乌拉尔航空客机迫降农田 图片来源:mchs
由于刚起飞就遭遇鸟击且飞机态势极为不利,留给机长的决策时间非常短暂,稍有犹豫就会损失本已不多的能量,进而机毁人亡,这种情况下飞行员根本没有翻QRH手册的时间。幸好茹科夫斯基机场地处莫斯科郊区,而且其跑道尽头为大片苞米地而非建筑,使得飞机得以迫降而保持机身整体完好,仅有10人受伤。
从现场图片来看,迫降之后的A321机身非常完整,仅有发动机在冲击力下发生脱落。从飞机上旅客在迫降中拍下的视频来看,飞行员在迫降中操控非常稳定,下降速率犹如在正常降落中,若非迫降时的巨大冲击,真会让人认为这是一次正常的降落。当然广阔平坦的苞米地和松软的土壤在这次成功迫降中也起了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比这更理想的迫降地点了——除了跑道。英雄飞行员技艺娴熟,决策果断挽救了230多条生命之外,或许还得感谢下60年前赫鲁晓夫大力推广苞米种植,留下了这么一片苞米田让飞机得以迫降。
图:赫鲁晓夫的苞谷田在60年后依然庇护着俄罗斯人民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哈德逊河奇迹还是涅瓦河奇迹
由于这起空难与2009年哈德逊河奇迹极为相似,都具有起飞不久就遭遇鸟击、双发失效、无人死亡的特征,使得媒体将其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第二”。然而世人皆知“哈德逊河奇迹”,却不知“涅瓦河奇迹”。真要论辈分,2009年的“哈德逊河奇迹”应该称为“涅瓦河奇迹第二”。
1963年8月21日,一架崭新的图124从塔林起飞飞往莫斯科,机长是年仅27岁的维克多莫斯托赫。然而起飞后没多久,年轻的机长就遇到了35年后中国同行一样的情况(1998年东航586航班紧急迫降事件):飞机起落架收不起又放不下。
按照程序自然是要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降落的,然而起飞后不久塔林机场天气就开始恶化,只能选择到附近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机场进行处置。列宁格勒机场在跑道上铺沙子和泡沫来防止飞机迫降时起火,而机组也在尝试将起落架强行放下。前苏联机组强行放下起落架的手段非常的“战斗民族”:随机工程师在飞机地板上用切割机切出一个口子,再用拖把捅起落架试图使其放下。
由于油量计故障,机组一直以为飞机还有燃油,一直在空中盘旋试图抢救下飞机放下起落架,以至于直到发动机停车时,才意识到没油了,然而这时候距离机场还有20公里,无论如何都飞不到机场。于是27岁的莫斯托赫做出了和58岁的萨伦伯格(哈德逊河奇迹的机长,也称萨利机长)一样的选择:河面迫降。纽约有哈德逊河,而列宁格勒也有涅瓦河,于是机长莫斯托赫在列宁格勒的市民围观之下迫降在市中心的涅瓦河上,还差点撞到了一艘拖船。迫降成功后旅客并没有跳上船,而是让船拉着飞机靠上岸后再下飞机,旅客无人伤亡。
资料图来源:GuidetoPetersburg.com
图:以涅瓦河上的奇迹为题材创作的画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