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作为航运与造船大国,有关部分一直在积极推动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从《中国智能船舶政策与规范发展路线图》看,2018年以来有加速发展趋势:2018年,工信部等三部分联合发布《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要责备面强化顶层设计、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推动船用设备智能化升级;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分联合发布的《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以2025、2035和2050年为3个时间节点,逐步形成以充分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业态,逐步形成高质量智能航运体系,为交通强国建设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船级社分别于2015、2018和2020年发布智能船舶相关规范。
在此背景下,中国顶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能航运体系的建设。根据《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智能航运包含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5大基本要素。
作为“智能船舶1.0”专项首艘示范船,“明远”号矿砂船已实现辅助自动驾驶、能效治理、设备运维、船岸一体通讯、货物液化监测等5大智能模块功能。而招商轮船极为重视的智能油轮“凯征”号不但能自动感知和获得油轮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且在油轮航行、治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表示:“除了智能航运要素的不中断升级外,智能航运体系的融通发展未来也将通过4个阶段的发展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互联互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系统整合阶段;第三阶段,远程控制阶段;第四阶段,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自主操纵阶段。”
随着欧洲对自主航运和智能技术的研究进进应用性阶段,中国也按下了智能航运发展的加速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中共中心、国务院于2019年9月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交通运输部随之联合多部分印发《大力推进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又印发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为新时代水运业高质量和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7月15日,中国船舶团体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智能航运领域,双方将开展智能船舶、智能航保、智能交通治理系统及智能检测监测技术合作,共同编制智能航运发展规划等。
描绘发展路径
显然,中国企业正在加快建设智能航运基本要素,这将持续推动智能航运体系建设不中断向更高层级迈进。
据了解,通过搭建汇集各类功能系统的集成平台,“荷花”号船具有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航行等功能,面对船舶远航出现的复杂海况与天气变化,具备智能应对能力。与此同时,“荷花”号船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可用于信息共享和价值挖掘,并为买通航运企业上下游的数据链路,提供协同应用和增值服务,有利于智能航运体系的构建。
2019年5月,1.35万TEU型智能船舶“荷花”号在沪东中华造船交付。“荷花”号船的成功交付,是中国多家单位通力合作的成果,中远海运团体旗下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原中船团体第七〇八研究所、中国船级社、中远海运集运、中海电信、中远海运科技等单位协同开展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共同打造“荷花”号。
推动体系建设上等级
与欧洲的自主航运以短途运输船作为试验船型略显不同,中国在智能船舶领域的探索向大型远洋货船拓展。
除了大型智能集装箱船的投进运营,近年来中国在智能矿砂船和油轮的研究与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外高桥造船先后交付40万DWT级智能超大型矿砂船“明远”号和“明卓”号;大船团体先后交付30.8万DWT级智能超大型油轮 “凯征”号和“新海辽”号。
过往几年来,在顶层设计下,中国在智能船舶研究与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从政策的主导看,智能航运体系的建设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一大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智能船舶概念,是船舶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更是业界共叫。8月6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智能船舶的逐步应用作为目标之一。早在2019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就批准了有关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试验的临时指南。在此背景下,中国正从推动智能船舶等智能航运要素的建设,向建设智能航运体系目标进发。
近年来,随着大量研发资源的快速涌进,智能航运关键技术成果频现:多艘大型智能船舶投进运营;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完成基于5G连接的自动岸桥吊车控制操纵;重点水域和港区E航海示范工程建设,在进步助航效能、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聪明海事”为代表的监管系统得到了深进应用等等。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示范验证,“荷花”号船的船岸一体的岸基条件被创建,满足中远海运集运对船舶航行、设备维保、能效治理等远程管控需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