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大行贸易金融部分的资深人士曾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2014年前后,国内银行做供给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就是保理,即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为其提供信贷融资。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卖方解决手中有应收账款但无法及时变现的活动性题目。
明确八大发展目标,支持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
供给链金融是指从供给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给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治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本钱,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因此,为了把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近几年很多银行吸取前期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反向保理业务,即银行主动与供给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是买方)建立合作关系,基于核心企业直接提供的信息,为核心企业供给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上述大行人士称。
9月22日,央行会同产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供给链金融 支持供给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正确把握供给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稳步推进供给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加强供给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给链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防范供给链金融风险、严格对供给链金融的监管约束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
围绕供给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大力发展供给链金融,或将成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下一个主场。
过往贸易金融、供给链金融最大的风险在于“萝卜章、假合同”等现象频出,让金融机构无法正确判定融资意图的真实性,为破解这一困难,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强与供给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外,借助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线上化风控监测也将是主流的发展方向。
为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和透明度,《意见》支持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认可的供给链票据平台对接,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给链票据,鼓励银行为供给链票据提供更便利的贴现、质押等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从债券市场融资,进步贸易汇票签发、流转和融资效率。
然而,当时国内很多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在这个领域都遭遇过骗贷的情况。理论上比较完善的保理业务操纵流程涉及很多复杂的环节,如银行要查验增值税发票、交易单据,海运报价 国际快递,还要核验买方是否收到了卖方提供的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书以及确权等,整个流程不仅是银行与卖方的信息沟通,也要有银行与买方的信息确认。假如买方不是这家银行之前的客户,银行对买方不够了解,就很轻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通过伪造相关信息进行骗贷,让银行防不胜防。
为稳步推动供给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意见》提出了包括探索提升供给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和透明度、增强对供给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支持等八方面发展目标,并明确各项目标下的部委分工。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近日也表示,未来,贸易金融业务应用场景化以产业链、交易链、服务链为脉络,依托重点行业主流平台,加强与平台客户合作,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嵌进客户交易,重点是加强政府类平台、大型团体企业平台、地方龙头企业平台、头部科技公司平台合作,如政府单一窗口、市场采购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等。
实际上,目前,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在探索在供给链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并取得较好成效。《意见》也提出,金融机构应切实应用科技手段进步风险控制水平,与核心企业及仓储、物流、运输等环节的治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及时核验存货、仓单、订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科技平台应聚焦主业,立足于各自专业上风和市场定位,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推动供给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进步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
具体来说,在供给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在供给链交易信息清楚可视、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银行可通过供给链上游企业融资试点的方式,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支持探索使用电子签章在线签署合同,进行身份认证核查、远程视频签约验证。支持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