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煤电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战略,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对于进步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落实产业绿色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全面进步煤电产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的水平和层次,依托资源上风和区位上风,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绿色环保的建材产业基地,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注进新的强大动能,国际货运 空运价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治理办法》、《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法规以及《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南市“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淮南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淮南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北极星固废网讯:北极星固废网获悉,安徽淮南市人民政府印发《淮南市煤电产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通知,全文如下:
2.研发体系逐步建立,技术装备水平不中断提升。
(一)发展现状
1.综合利用规模逐渐扩大,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2018年,全市大宗煤电产业固体废物累计产生量为2790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29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2.4%。其中煤矸石产生量为1800万吨,利用量为180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00%;粉煤灰产生量为900万吨,利用量为41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5.6%;脱硫石膏产生量为90万吨,利用量为9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00%。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煤电产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研发体系的建立完善,拥有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矿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多难难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级平台。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东辰团体联合成立安徽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总院被列为安徽省科研院所重点合作项目,龙头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总院、安徽大学、西安墙体材料研究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团体、西北橡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为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和科研支撑,向着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稳步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进步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煤电产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集群,使煤电产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中断进步,有效的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淮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墙改办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以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为根本,以禁止使用粘土砖为宗旨,结合我市资源特点,立足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采取政策引导、宣传发动、技术服务、执法检查等措施,着力推动墙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市现有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19家,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2亿块(折标砖),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85%,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应用比例达到89%,年节约标煤11.4万吨,综合利废约300万吨(其中:煤矸石220万吨,粉煤灰40万吨,脱硫石膏40万吨),为我市的固废综合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淮南市是以煤、电为主的重产业城市,是国家十四个亿吨级重点煤炭能源产业基地之一,拥有淮南矿业团体、中煤新集团体2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和平圩电厂、洛河电厂、田家庵电厂、淮浙煤电、淮沪煤电、淮矿电力6家大型、特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伴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电固体废弃物排放,利用不好会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煤电产业固废物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能,利用好了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型绿色环保的建材产业的重要原料资源,具备大宗化、规模化、产业化利用的先决条件。
淮南市煤电产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9—2021年)
专栏一 2018年全市大宗煤电产业固废物
安徽《淮南市煤电产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9—2021年)》印发!
北极星固废网 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2020/9/29 9:38:38 我要投稿
前言
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
所属频道: 固废处理 关键词:
累计产生量和利用量累计统计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