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仅靠行业自律还远远不够。“行业规范除了依靠企业和平台的规范治理,最重要的是要进步违法本钱,用法律手段制裁犯罪者。不光要对泄露公民信息的企业员工加大处罚力度,更要对参与和实施信息非法交易的整个产业链进行严厉打击。”在徐勇看来,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才是解决信息泄露题目最根本的武器。
值得庆幸的是,让人挠头的个人隐私泄漏治理题目即将迎来转机。记者了解到,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的《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报批稿)已处于送审阶段。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国内快递行业从业职员已经超过300万人,而参与上述系统企业所覆盖的员工已达200万人以上。据徐勇透露,系统成立5年来,累计共有2.7万名快递从业者被列进黑名单;近两年以来,快递物流企业违规违法行为下降幅度超95%。
实际上,公众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已广泛存在于快递、网购、房产、求职等诸多领域,消费者几乎在各个领域都遭碰到信息“裸奔”的风险。“技术方便人们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安全,只有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执法力度,才能成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一把利刃。”北京观道律师事务所主任朱金元律师说。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会长徐勇看来,公民信息泄露尽不仅仅是快递行业所独占的现象,而是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究竟有没有办法?
但对这份回应,很多网友表示并不“买账”:明明是企业内部监管不力造成的恶劣后果,为何圆通的回应却给人一种“已经及时发现、及时报案并全过程配合参与调查和处理”的自我表扬之感?事件处置完成后,圆通内部有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和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优化?一时间,圆通“敷衍”的道歉甚至酝酿出比泄漏40万条用户信息更大的风波。截至记者昨日23时发稿时,圆通方面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就我国如此大体量的快递业务规模而言,我国快递行业的犯罪率在国际上都处于较低水平。”据徐勇透露,最近几年来,快递行业自发成立的诚信同盟“黑名单”系统已经起到一定的行业自律监管作用。
“这一规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有看正式出台,将对房屋租售、交通票务、求职招聘、网上购物、快递物流、餐饮外卖网络社区、即时通讯等主要领域的App做出明确规定,细化其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都有哪些。”我国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一位工作职员告诉记者,这将进一步规范各类App收集信息的行为。
原标题:圆通泄露40万条个人信息 大数据不应为侵权张目
■法律规范已在路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