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国产大飞机“起航”:五十年沉浮,八千里云月-上海空运

 空运新闻     |      2019-06-29 19:06

国产大飞机“起航”:五十年沉浮,八千里云月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浦东总装基地的草坪上,停放着一架“运十”原型机。这架曾经涂装鲜亮的大飞机如今已锈迹斑驳,而它身旁石碑上镌刻的“永不放弃”,浸满了几代中国人制造大飞机的热血豪情。

  从70年代运十项目启动,到如今C919成功首飞,国产大飞机项目走过了五十年的艰苦征程。其间,有定位不清、经费不足的遗憾搁置,也有技术难支、伙伴撤出的无奈停摆。现在,中国商飞重新挑起了国产大飞机的重担,在前几代“航空工匠”的指引下,走上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全新路径。

  在前三十年的经验积累中,中国终于探索出了发展民族航空工业的应由之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市场,中国过去的逻辑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但现在的共识是,一定要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商飞采取了国际主流的“主制造商+全球供应商”模式,重建了研发平台,形成了自主设计能力,并借力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制定了民机制造的工艺规范,为国产大飞机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如今,国产支线飞机ARJ21已经率先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单通道飞机C919在密集地试飞取证,并提前获得了国内外800余架订单,而与俄罗斯共同启动的宽体机CR929项目也进入了实质研发阶段。在以中国商飞为中心的整个产业链的努力之下,国产大飞机终于“起飞”。

  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C919刚刚完成首飞,未来适航、商业化进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严格的国际适航审定标准面前,C919仍面临很大挑战,但这正是它走向国际市场、真正实现商业化所必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C919在现阶段还难言成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历史篇章已经掀开,国产大飞机也迈入了走向商业运营的新征程,所有人都期待着,国产大飞机将在市场的检验中证明实力,完成使命。

  从运十到麦道

  中国研制大飞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数十年以前。从运十到麦道,中国尝试了不同的大飞机攻关之路,却也因种种原因搁置或终止。

  早在1980年,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大飞机运十就已经首飞上天,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大型客机的国家。

  运十于1970年8月开始研制,比欧洲的空客公司还早几个月。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且生产运营环境恶劣,但在涉及全国数百家单位的研发团队的十年努力下,运十竟“初战告捷”。

  首飞之后,运十曾先后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国内九大城市,还七次飞越喜马拉雅山为西藏自治区运送急需物资。不过,从1985年起,这架耗资5.377亿元人民币的大飞机却再也没有飞起过。

  当时,运十因研发投入较大、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的条件等原因被强行“下马”。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运十曾在最后关头申请了3000万元的经费支持,但由于长期没有订单,市场前景黯淡,这笔经费并未落实,运十项目就此搁置。

  而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研制大飞机的思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拉开,各行各业兴起了合资办企业的新模式,在飞机制造领域,中国很快接到了一根“橄榄枝”:美国的麦道公司有意愿与中国合资研发大飞机。

  虽然说的是合资研发,但在与麦道的合作中,中方只承担组装工作。这显然与运十的自主研发路径完全不同,该模式也并非长久之计,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让大飞机项目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产”并投入市场,至于技术,则可以在双方的合作中慢慢习得。实际上,当时的先进制造工业如汽车,采用的便是这种模式。

  1985年3月,上航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与麦道三方签署协议,而在麦道的支持下,中国首个整机项目迅速诞生。资料显示,当时国内共生产了35架MD-82/83飞机,其中还有5架返销到美国。

  但是好景不长,1996年麦道总部经营不善,惨遭波音收购,中美这一合作项目以一种十分被动、无奈的方式宣告终止。而按计划继续生产的MD-90飞机,最后只生产了两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