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十大空运公司-上海港逐渐恢复繁忙 陆路进港的出口集装箱数量达到正常水平

 海运新闻     |      2020-03-16 22:02

上海港逐渐恢复繁忙 陆路进港的出口集装箱数量达到正常水平

2020年03月16日 10时 解放日报

复工第五周,上海港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陆路进港的出口集装箱数量,从春节后最低的单日2000箱,回升至单日3.5万箱,已达到正常时期的高峰水平。

资料图,图源:澎湃新闻

  但疫情带来的压力仍时刻悬挂在上港人的心头。“预计一季度,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东大名路上港集团总部办公室里,主管生产的上港集团副总裁王海建告诉记者。

  2019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30.3万标准箱,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港人本已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疫情已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外部形势不容乐观。有压力是肯定的,但我们有信心把影响降到最低,保持全球第一的目标始终未变。”王海建说,这段时间,集团上下都很拼,大家想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硬件提升,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进出港的船舶、集装箱卡车明显减少,往日繁忙的上海港似乎按下了“慢放键”,集装箱因为无法流转,在港区堆积。

  积压的集装箱中,有空箱,也有装生鲜水果和冻肉的冷链集装箱(即冷冻箱)。

  “空箱进港后,原是要装上货物再出口的,因为国内企业复工难,出口货量急剧下降,港口空箱的箱量长时间处于高位。”生产业务部常务副总经理黄海东介绍,冷冻箱则主要是因为消费需求下降和物流不畅通,长三角地区冷库无法出货,客户不再提箱,把冷冻箱当冷库用。

  上海港空箱场地设计容量为39万标准箱,正常每日堆存25万标准箱,疫情暴发后,日堆存量达到45万标准箱。一些客户原计划将空箱调运至上海港,方便日后出货,因无处存放,只好转至周边港口。

  冷冻箱方面,最紧张的是接电插头,原本上海港有1万多个冷冻箱插头,由于冷冻箱积压,插头全被占用,约7600多箱进口冷冻箱中转至国外港口卸船。

  “这不仅是损失箱量的问题,更是能否满足客户需要的问题。”上港集团一位管理人员介绍,很快,解决方案出炉:空箱方面,各码头内部整理安排场地,同时,集团各公司想方设法租赁、新建港外堆场。目前,上海港合计增加20万标准箱的堆存能力;冷冻箱插头方面,港区新增插头4000多个,并向社会堆场租赁了近600个插头。

  新建的空箱堆场占地7.7万平方米,于大年初五开工建设。“开始什么都缺,工人找不到,砖头也买不到。”王海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周,新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周边港口的空箱已开始回流上海港,海外港口中转的冷冻箱也有3000多个回流。更重要的是,新增的堆场和设施提高了上海港集装箱的收容能力,打开了未来的增长空间。到8月底,港区内还将陆续建造1万个冷冻箱插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国外的生鲜、水果不断地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上海港冷冻箱吞吐量也以每年20%左右的增速增长,发展势头较好。

  软件升级,以优质服务吸引客户

  
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是上海第一批复工的外企工厂。快速复工的背后,物流保障功不可没――当汽车零部件通过上海港入境时,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大幅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又一次让特斯拉感叹上海速度。

  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关键在于换单环节被补全。智能化、信息化一直是全球港口的发展趋势,用电子单证替换传统单证已不稀奇,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突破。

  去年年底,通过借助区块链可追溯、可信任的技术特点,上海港率先实现了内部和外部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流程的协作互信,开启港口业务“全程无纸化时代”。原本,客户需往返多次,分别完成船公司和港口的业务流程,现在,线上即可一站式办理。

  “年前,无纸化换单已在国际干线船舶试点,疫情暴发,零接触成为必然选择,集团全面推行新的换单模式。”王海建介绍。

  这几年,上海港陆续将所有单证电子化,压缩通关时间和口岸成本,并多次大幅调降相关服务费用。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上海港在跨境贸易的“后硬件时代”保持全球领先优势。“服务上去了,自然能吸引更多客户。”面对疫情带来的重重压力,要想逆势向上的上海港,更加重视对内改革流程,对外提升服务。

  抗疫期间,上海港推出了不少新服务,比如出口直装和进口直提,是为了加速集装箱流转,通过事前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信息,集装箱到港后第一时间即可转运离开;异地提箱,是为了解决省际公路不畅通的问题,通过公路转水路,将集装箱运至客户当地码头,避免了跨省公路运输,解决了企业的物资供应难题。

  海铁联运也是一项比较新的服务,2月10日至2月14日,上港集团将中粮集团海外进口的2000吨中央储备冷冻肉,共计81个冷冻集装箱,分5批次送至武汉吴家山集装箱站。

  “这是一趟直达专列,全程只要18小时,公路运输不畅通,海铁联运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它的优势。”集团生产调度主任周勇介绍,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铁联运成为国家战略部署。

  2019年,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大力拓展海铁联运业务。今年,这块业务带来的箱量预计能较去年翻一番。

  抱团取暖,变局中抓住政策机遇

  
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后,上港集团最担心的是国际贸易往来受到影响。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全球航运业收入或将下滑20%至30%。许多船公司和码头方将寻求兼并重组,避免破产清算。

  “行业在洗牌,大家都在求变,更愿意抱团取暖。”周勇说,“变局之下其实蕴含着机遇。”

  在他看来,机遇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的合作加强,二是政策的加速推进和落实。

  近年来,上海港推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主要依靠多式联运,特别是水水中转,包括长江中转、沿海中转,以及国际中转。

  水水中转箱量的增加,需要码头方和船公司合作,共同设计航线和物流方案。此外,政策上的突破,比如沿海捎带业务的开放,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沿海捎带,是指在中国沿海港口之间从事外贸集装箱的国内段运输。国内有些中小港口没有国际航线,集装箱通过上海港进行中转,就属于沿海捎带。

  我国曾经规定,未经批准,境外航运企业不得经营中国港口间的海上货物运输。目前这一政策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吃螃蟹”的境外船公司不多。

  “这项政策如果真正推广开,每年能为上海港增加至少10万标准箱集装箱的吞吐量。”周勇介绍,“疫情带来的外部压力或将推动更多有资质的船公司尝试这一业务。此外,我们也希望与有关部门一起努力,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

  政策上的机遇还有很多,自贸区新片区不断深化改革、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抓住任何一个机遇,水水中转的集装箱数量都有可能大幅提高。

  “面对疫情影响,各方都将更加积极主动,全力推动政策落地。”上港集团一位管理人员表示。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中,水水中转的比例已达48%,今年,上海港将继续寻求突破。

       原标题:《上海港:保持全球第一目标未变 复工第五周 上海港逐渐恢复繁忙 陆路进港的出口集装箱数量达到正常水平》

  来源: 解放日报 记者:王力

返回首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