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当前航运发展环境正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 -伊朗的空运价格

 海运新闻     |      2020-07-21 08:37

  第一,建体系,进步国际物流供给链体系综合效率。坚持陆海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国际海运服务保障,进步中欧班列运行组织效率,完善、稳定国际物流供给链,及时修补薄弱环节,提升国际物流供给链的韧性和弹性。

  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格式深度调整,产业链、供给链持续重构,新技术、新规则不中断涌现,这些因素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不确定性。作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载体,航运物流唯有了解变化才能积极应对,必须知变应变,才能保障国际物流供给链的稳定畅通。

  第五,抓创新,持续推动海运安全绿色发展。完善并落实海运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治理制度,加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着力强化船舶安全治理,扎实推进海运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海运安全发展。更加注重海运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发展清洁能源或新能源船舶,最大限度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促进海运绿色发展。

  四是经营策略之变,中小船型更为活跃。多种船型混合经营是企业采用的普遍模式,近年来大型船舶波动更高,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中小型船舶更加平稳。从业务组合来看,固然大型船舶依然是主干航线、主流市场的主要运输方式,但是疫情暴发以来,无接触物流、全程物流的需求不中断增强。需要满足以上需求,就需要增强运力组合性,中小型船舶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如4000TEU以下型船、苏伊士型以下的原油轮,巴拿马型以下的散货船,订单占比持续进步,截至6月底,分别达到18%、46%和48%。散货船中8.2万吨级卡尔萨姆型船,前4月海运量逆势增长6%;海岬型和巴拿马型船出现租金水平倒挂。这表明,疫情下中小型船舶活跃度在大幅度进步。从市场应变看,逆全球化、贸易保护将对传统航线、客户、运力布局产生影响,大力开拓新市场成为应变之举,而这恰正是中小型船舶的上风。如在集运市场,传统的东西干线运力占比为38%,以大型船舶为主,而南北线运力占比已达50%,基本都是中小型船舶。再如在LNG船市场,由于中国和印度内陆河道较浅,已有LNG贸易商开始利用中型船舶开拓新市场。另外,随着中国倡导的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不中断推进、新北美自贸协定和非洲大陆自贸协定生效,区域贸易不中断增加,将给中小型船舶应对变化带来用武之地。

  中远海运团体董事长许立荣表示,后疫情时代,航运物流领域将发生六大变化。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交通运输部将以海运为重点领域,维护国际物流供给链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二是发展路径之变,存量业务聚焦质量。疫情对海运物流需求造成严重冲击,当前航运发展环境正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对物流企业而言,有双重含义。对外意味着更高的服务质量。在后疫情时代,海运物流业需要更加贴近客户,理解客户需要的新变化、新趋势,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对内意味着更高的治理质量,也就是综合运用治理与技术手段,推进精益治理,降低全供给链本钱。

  五是应对需求之变,全程服务加倍提速。疫情期间,令供给链的“弹性”,也就是应对突发风险和中中断的能力受到空前重视。未来,企业的采购来源将更加广泛,运输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全球供给链则将更加网络化,结构更加复杂,这将促进全程服务在以下2个方面加速发展。首先,运输过程力求覆盖。即通过整合航线、码头、场站、仓库等各类物流资源包括海运、内河、铁路、公路乃至空运等服务在内的多元化运输模式,从而使物流服务更加灵活,更加可靠,更有能力抵御突发事件对供给链的不利影响。其次,服务内收留力求覆盖。客户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程的物流服务,而是需要单一接口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维持海运物流企业需要打破业务界限,与各国建立长期且深度的合作。整合海运、物流、金融、信息、保险等多元发展服务资源。开展产业链经营,为客户构建量身定制的全方位服务产品。

  7月11日,在“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交通运输部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定信心、携手同行,以海运为重点领域,维护国际物流供给链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第二,提服务,不中断改进提升海运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国际物流供给链各方协同联动。加快建设现代化海运船队,进一步优化海运船队规模结构,提升船舶装备技术水平。完善全球海运服务网络,优化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液化自然气等专业化海运系统。加强海运企业间战略同盟,以及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合作,向着更高质量和效率、更低本钱和风险、更加开放和共享的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航运经纪、海事仲裁、航运交易、信息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业。

  第六,促合作,推动形成国际海运疫情防控协力。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与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沟通协作,深进开展疫情防控经验交流。积极支持国际海事组织发布《国际航行船舶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指引》,推动国际海运疫情防控标准化、规范化,避免出现过度防控措施。建立船舶正常进出港、船员换班、物资供给、船舶维修、船舶检验,以及常态化登轮作业职员固定专班治理机制,切实降低疫情交叉感染风险。

  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自应对,维护国际物流供给链稳定也是世界各国交通运输部分共同努力的方向。

  应变:维护国际物流供给链稳定

  第四,强人才,夯实海运发展的人力支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船舶检验机构、科研机构和新型智库。统筹优化船员职业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船员教育培训方式,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船员队伍。建立完善疫情期间船员换班保障工作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船员封闭治理、优化船员换班出进境通关防控措施等措施,确保船员换班“应上尽上、应换尽换”,保障船员有效供给。

  知变:航运物流领域六大变化

  7月11日,在“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上,中远海运团体董事长许立荣表示,后疫情时代,航运物流领域将有以下六大变化。

  第三,优环境,着力推动海运物流便利化。推进“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海运和贸易全链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巩固提升海运数字化、无纸化应用在疫情条件下发挥的积极作用。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运领域应用,加快发展智能船舶、聪明港口、数字航道。积极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出发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更高水平的海运对外开放新格式。

  三是货流格式之变,区域贸易再受关注。疫情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全球布局,寻找更具潜力的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将催生新的航线和贸易模式,其中有三个关注点。第一,关注制成品市场。尽管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频发,但是经济和产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2020年各主要市场中,亚洲区内航线需求的降幅是最小的,为4.7%,是全球市场整体降幅9.4%的一半。第二,关注原材料市场。中国良好的发展远景仍然是市场的重要支撑,202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预计增长4%,铝土矿进口将增长16%,中国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第三,关注新能源市场。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呼声日益高涨,LNG、氢能、可再生生物燃料、风电等更加清洁、绿色的燃料将受到更广泛的青睐。目前,中国LNG进口正快速增加,2020年预计增长5%,2021年将再增长17%左右。未来,新的绿色能源和随之形成的市场格式也将促使特种船型和新的区域市场不中断涌现。

  一是产业技术之变,线上线下组合运作。数字化、智能化是近年来航运物流领域重要趋势之一,本次疫情明显加快了这一趋势。一方面,线上服务正成为行业标配。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航运物流领域正进进大规模运用阶段,航运物流企业纷纷推出线上询价、线下订舱、线上跟踪、线上支付的平台。即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大部分全球供给链仍然可以维持运转。另一方面,线上与线下融合正在深化。2020年,中远海运团体与特斯拉、上港团体共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重点应用,提升了效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