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旅客出行意愿的调查和分析,降低对市场需求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抑制市场需求变动的预期心理,航空公司需要加强销售真个客户数据分析,并通过与行业内的专业机构合作,对当前阶段的旅客出行意愿进行问卷调研,实时把握旅客出行需求数据。同时,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和增减航班,减少不公道的航班生产计划。
GDP的报复性反弹并不会立即提振航空运输业。受旅行和出进境限制措施的影响,商务旅行需求受到抑制,消费者的信心仍然很弱,而在信心恢复之前,休闲旅行也不太可能恢复。旅行大众的信心恢复是行业恢复的重要支撑,也是最艰难的部分。IATA下调了RPK的增速猜测,2021年会同比2020年增长75%,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低36%。根据IATA的猜测,整个航空业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根据来自Oliver Wyman的猜测模型,全球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的复苏优先于国际航空市场。航空公司倾向于恢复窄体飞机,而一些型号的宽体机体会加速退役;预计到2022年中,国内航空旅行可达到2019年的水平;而预计要到2023年中旬,国际旅行才会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市场需求短缺情况下,航空运输企业一些提前回款的销售行为固然能刺激消费,带来一定的现金流,但当市场上出现过多的同质产品,则往往会将企业短期博弈行为演变成价格竞争。为控制新冠疫情带来的长鞭效应对航空运输产业的影响,我们以为航空公司和相关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有效降低长鞭效应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来自IATA的猜测,全球航空业2020年亏损将超过840亿美元,经历迄今最惨淡的一年;全球航空业今年收进可能从往年的8380亿美元减半至4190亿美元,2021年有看回升至5980亿美元。海外疫情发展形势严重,未来航空客运市场复苏将取决于海外疫情形势与各国政策措施,预计需要较长的复苏期。根据猜测,新冠疫情对航空业的影响将持续多年,全球航空客运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看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建立策略同盟:通过与行业内的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价格策略同盟,协调彼此的冲突和利益,将能有效的降低部分企业的自利行为,以便利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上风。
图二:全球贸易信心、消费者信心于RPK指数对比
旅客需求真个骤然下降,将整个产业都拉进了衰退周期的深谷。经过以上几次供需信息传递,新冠疫情的破坏作用就像海啸一样层层推进,产业前真个企业纷纷倒下,同时引起了后端巨大的连锁反应,打中断了航空业固有的经营活动和贸易模式。
中国旅游研究院经过研究性质的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进负增长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图五:全球航空收进客公里(RPK)的恢复猜测
资料来源:ICAOADS-B operation data
(二)航空运输市场的恢复要慢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航空公司迫切希看将停飞的飞机重新投进生产运营,但是由于疫情的反复,航空需求并未像预期一样出现反弹。随后的4月至7月,约有9,800架飞机被航空公司解封并重新投进航线。截至7月10日,全球在役机队数目约为19,200架飞机。
三、浅谈航空运输产业的生态修复
新冠疫情的出现,对于航空运输产业中的企业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自然多难难。固然曾经有几次历史上的突发事件导致了客运量的短暂下滑,例如:9·11事件,SARS,经济危机等,但此次疫情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客运量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下降,2020年全球总客运量较预期下降了50%-60%。随着航空旅客需求的急剧下降,航空公司不得不降低产能以进行应对。
这是全球航空运输业都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对产业链条中很多企业来说则是多难难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机票分销商(包括机票销售代理和旅行社),大量的航班取消和销售退款截中断了企业的现金流,中小型的机票分销商不得不选择关门停业甚至注销企业;航空公司在了解到旅客需求减少的信息后,纷纷选择了大量减少库存的措施(停飞飞机、减少航班运输生产、减缓座位销售)进行应对;对于飞机租赁、航材备件、航空食品、航空油料等供给商来说,早前的预订订单或被推迟、或被取消;在到达源头飞机制造商时,市场的需求则降至了冰点(航空公司忙于处理现有机队的停放和存储,基本没有新飞机的交付需求)。
一、新冠疫情给航空业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
对于需求减少带来的市场波动,除了降低产能,航空公司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守旧的做法是整个行业跟随疫情的逐步控制而逐步恢复产能,但是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一方面,各家航空公司缩减原有的产能需要时间周期;另一方面,各家航空公司对市场恢复周期的预期并不一致。对于悲观的的航空承运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停放并封存一部分飞机,推迟甚至取消新飞机的订单来节省宝贵的现金;而那些乐观的航空承运人则选择了反向操纵,他们加快恢复既有机队的运营,并择机抢占市场份额。
世界旅游组织6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1月份到4月份全球国际游客数目均匀减少44%,旅游收进损失约1950亿美元,其中3月份游客人数下降了55%,4月份本应是旅游旺季之一的复活节假期更锐减97%。《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亚太地区暴发疫情的时间最早,在今年前4个月受到的打击也最为沉重,游客抵达人数下滑了51%,其次分别是欧洲44%,中东40%,美洲36%和非洲35%。
图四:2020年-2021年全球运输机队恢复情况
(三)减产裁员,飞机制造商降低产能
在经历了疫情早起近乎停摆的状态后,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整个产业正在逐步恢复,但仍然需要经历较长的修复周期。来自IATA的猜测:乐观情景下,假如能快速研制出疫苗并快速进行核酸检测,全球经济可能在2020年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一般情景下,全球经济将在2021年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而悲观情景下,假如疫情出现第2波反弹而且发生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要到2023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一)关门停业,旅行社和机票销售代理的相继倒闭
该理论在贸易经营中同样适用,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也叫牛鞭效应)是美国著名的供给链治理专家HauL.Lee教授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给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描述,指供给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长鞭效应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信息流从终极客户端向原始供给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个甩起的牧牛长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长鞭效应。
此外,各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增加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全球的航空需求持续疲软让航空公司的期看再次落空。当前航空公司增加班期和投进运力的速度高于实际需求的增长速度,航空客座率持续低于损益平衡线,整个行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带来的长鞭效应正在不中断向后延伸。
由于飞机销售受到冲击,为了应对疫情危机,空客计划裁员1.5万人,裁员幅度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1%。未来两年的产量预计也将低于疫情前水平的40%。空客表示未来支付的重组费用预计达12亿至16亿欧元。波音公司也在急于裁员,8月18日波音公司预备今年以来第二次向员工提出自愿离职买中断要约,这是在4月份公布裁员10%的目标后进一步加大裁员力度。
当前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控办法,仍然是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间隔,隔离病毒感染者,不给病毒创造传染机会。作为全球化的服务产业,航空运输业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是最为严重的。疫情带来的航空出行需求量减少,破坏了原有供求关系的平衡性,是不可再生的需求和供给。航空运输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产出的异质性以及不可存储性等特性,旅客需要面对面的服务。航空运输业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在疫情过后还可以加班加点地“抢夺”回来。
图片来源:Oliver Wyman《COVID-19 Impact On Commercial Aviation Maintenance》
(三)航空公司的选择性困难,保住市场份额还是减少亏损
国内天眼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截止到3月27日,2020年我国总计有6456家涉旅企业注销,其中,包括1670家旅行社,46家境区相关企业,1890家酒店以及274家航空类企业,北上广三地占了全部注销企业总数的19.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