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网购,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南宁市民张先生在与朋友通过订票平台,一同预订一家自己经常进住的酒店时,发现自己的定价要比首次进住这家酒店的朋友贵了五六十块钱。还有同样来自南宁的消费者小白,有一次在购买从南宁飞往西安的机票时,发现平时不怎么乘飞机出行的朋友,机票价格是600多块钱,而身为“空中飞人”的自己,机票价格反而是800多块钱。不中断曝光的一起起案例显示,大数据“杀熟”在网购、在线旅游、机票酒店预订,甚至是网约车、电影票销售等众多领域广泛存在。
大数据“杀熟” !我挑商品还是商品挑我?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不管你是哪一种营销方式,首先你遵法那是你一个底线。假如企业他在销售的时候,他标注得非常清楚,这个规则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有一定的公平公道性的。但是,在开展各种促销或者营销的时候,价格不太敏感的,国际物流,就不打折了,明显是差别化地来对待消费者,物流知识 ,就是涉嫌大数据杀熟,本质就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针对性推荐更加隐蔽的“杀熟”手法
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仔细对比才发现,原来普通账号页面多出来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以为自己碰到了大数据“杀熟”。
专家表示,“规则不明、优惠减少、价格升高”,类似这种“杀熟”手法,消费者还比较轻易察觉。但另外一种就要隐蔽多了,对于新老客户,平台会通过算法进行针对性推荐,使“熟客”获得的高价商品信息比“生客”多,而且可选择的商品更少。
面对质疑,该电商客服答复称“新用户,系统会跟进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原标题:大数据“杀熟”! 怎能让真正的刀俎逍远法外
韩女士的诉求,在法律专家看来,恰正是判定消费者是否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关键所在。
女子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差25元
所谓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或搜索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导致用户权益受损的现象。通常是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要少。上月中旬,北京的消费者韩女士在网购时,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举个例子:一些线上旅游平台在对新老用户推送目的地酒店时,往往会依据用户以往的消费情况或浏览记录进行推荐,假如是新用户,推荐的酒店价格普遍较低,但只要你浏览过一次五星级酒店,那么页面推送的就基本都是高价酒店了。
1日零点下单,第二天一早,竟然有快递员捧着包裹来叫你起床上班。今年从11月1日开始的PLUS版“双11”网购节,发货和配送速度快到让网友惊呼:连退款的机会都不给我。随着“双11”第一批包裹投递,这场年度购物狂欢热度直线攀升。但与此同时,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也再次引起消费者的警惕,那就是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韩女士:人家说是一种营销,为了吸引客流。但是,你得跟我说明白了,条件是什么,不能就这么什么都不说,就这么有差别对待。
酒店预订机票销售等领域均存此类现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