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尽管当前新冠疫情使国际交往受到了很大影响,但预计2020年进口食品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自天津通报第138例本地病例以来,进口冷链食品成为疫情防控的焦点。11月8日凌晨,该市一名冷库装卸工人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发现得早,规模也越来越小。这是我们不中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结果,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才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以为。
11月7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通报,经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从德国进口的冷冻猪前肘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弱阳性。
11月12日上午,天津市津南区疾控中心在金福临冷冻批发市场一冷库排查发现1份混检样品核酸检测呈阳性。前一日,静海区在一水产批发店发现1份外包装阳性的进口大比目鱼,国际物流,经溯源同样出自这里。
7月3日,大连海关从装载厄瓜多尔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本及虾的三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7月22日起,陆续通报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海产品加工车间的工作职员感染新冠病毒。疫情特征提示,冷冻海鲜产品的加工处理工作场所有利于新冠病毒传播。
6月11日,北京在连续56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后,再次出现本地病例,感染“源头”被锁定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后来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起源于冰鲜三文鱼所在的海鲜区域。
两天前,这批重28.1吨的货物自天津港海联冷库发出,到达德城区飞马市场当天,即接受了常规核酸抽检。经过德城区、德州市、山东省三级疾控部分层层检测,国际物流,确认结果为阳性。
近几个月,进口冷链食品频频被发现核酸检测呈阳性,成为个别地区疫情反复的主要原因。冷链食品为何成为病毒的“潜伏地”?我国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针对其潜伏风险,各部分应该如何科学防控?
11月7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来源地达189个。从金额来看,17个品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类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乳品,进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前五大食品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前三大口岸分别是上海口岸、天津口岸、深圳口岸。
10余省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核酸阳性
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正式运行,消费者用手机扫二维码就能在该平台查询进口冷链食品产地、是否有核酸证实等信息。图为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某生鲜超市运用该平台实行“码上”追溯治理。(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生鲜类食品进口高度依靠冷链物流,相伴而来的是潜伏的感染风险
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6月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10余省份,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北京新发地疫情历时40天,累计确诊病例335例,其中5名危重型、21名重型;大连“7·22”疫情历时39天,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2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26例;青岛港疫情当时仅发现2例无症状感染者,16天后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中断进步,进口食品量增长迅速。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靠冷链物流。
天津口岸是中国冷链食品的重要进口口岸,进口冻肉占到全国肉类进口量近三分之一。因本批涉疫货物已流进山东德州、山西太原、河北保定,三地立即加紧排查。
该患者最大的疑点就是接触过一批20天前自德国不来梅港抵津的冷冻猪前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例病毒与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属于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II(北美分支)。随后,天津市新增一名确诊病例,曾驾驶货车到同一冷库装载货物。在全市冷链从业职员和冷冻货品核酸检测排查中,又发现了另一名无症状感染者。
9月下旬,青岛港疫情显现。24日,两名冷链产品装卸工在“应检尽检”职员检测中,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之后的疫情溯源,从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间隔跨境输进的可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