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案例之三】共建共享“e帮扶” 同书消费扶贫大文章
-美国空派
新闻 | 2021-02-16 09:12
(三)扣紧“落脚点”,坚持
消费引导产业、
扶贫长效发展
(二)坚持目标标准,建强工作保障“原动力”
(一)围绕“出发点”,坚持利益链接贫困户
教育部直属高校在
消费扶贫行动中,积极发挥后勤、工会等部分大宗采购上风,充分调动师生、校友参与积极性,形成了“全员
扶贫”新格式。与此同时,高校在
消费扶贫工作中碰到以下瓶颈:一是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能力不足。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规模小而散,产品分级、蕴躲保鲜、包装等较为落后,品相和质量差异较大,缺乏市场竞争上风,特色、拳头品牌较少甚至是“三无产品”。二是消费扶贫供给渠道不成熟。缺少市场公信的信息
共享和交易平台,或现有平台不适合大宗采购及师生、校友等个人购买,加之地理区位偏远、物流本钱昂贵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农产品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尤其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集中出现了滞销现象。三是消费扶贫长效模式有待建立。由于高校与贫困县采取“一对一”扶贫机制,各高校消费扶贫以采购定点扶贫县产品为主,政策强干预下的供需匹配链粘性弱,对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具引导性,消费扶贫与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结合不足,任务式、偶发式的消费扶贫缺少长效机制。2019年,在教育部指导下,经各高校先后2次集中研讨和共同谋划,由电子科技大学委托校友企业成都韩希云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教育系统消费扶贫“e
帮扶”平台应运而生,并于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上线,有效破解了消费扶贫工作面临的制约“瓶颈”。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成立高校“消费扶贫同盟”,携手15所首批成员高校共同助力消费扶贫,并持续推动汇聚联合75所高校攻坚协力,发挥高校科技上风助力产业升级,动员校友企业发挥资金和资源上风支撑产业链条,共同指导贫困县规划农业生产、开展从业和技术职员培训、指导地方企业发展等,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助力构建长效机制,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购物流程 ,加强对消费扶贫各链条环节的理论研究。目前,平台正推进建立消费扶贫长效利益联接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动员更多社会气力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共同助力构建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
共建共享“e
帮扶” 同书消费扶贫大文章
一是深化“产销消”一体化模式,平台在供给链不中断畅通和价值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高校“定制式”“菜单式”“订单式”等多形式活动,加快推进高校后勤、工会等大宗采购及师生、校友等个人采购,增强“消费”端需求粘性,积极拓展直属高校以外的教育系统消费资源,不中断强化消费扶贫产业链条。二是探索“大消费扶贫”模式,挖掘各高校定点扶贫县旅游和文化资源,拟筹备上线四川省、贵州省等境内5个定制化路线的旅游扶贫专区,不中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正积极推进高校联展互帮活动和教育消费扶贫文创大赛等,吉安物流网 ,把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不中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着力推动贫困县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