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球船舶产业百年发展史,世界经济的过度繁荣或萧条、国际海事规则的巨大变化、大规模战争等因素,将会拉长或缩短船舶市场周期。这也是过往100年船舶市场周期是非不一、令人迷惑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船舶资产的破坏,导致新造船市场周期不足15年;而IMO于2003年通过的单壳油轮淘汰公约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叠加,将上轮新造船市场周期拉长至30多年之久。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靠不仅仅是电力和燃料,以化石资源为初始原料的产业制成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不是一禁就能了之的。辅以清洁利用技术和大规模碳捕捉,化石能源仍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长期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力军,未来仍将是船舶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
不论开发哪一种海洋资源,不论如何利用海洋,只要涉及到海洋开发,就离不开海洋工程装备的支撑。现在是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海洋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地位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可以对氢、氨、LNG、甲醇形成支撑,跨境铁路
国际物流,这四种燃料均可能成为全社会大规模应用的燃料类型。
这些都将加快新造船市场的复苏步伐,推动新船成交量在9000万载重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一是要加快构建船舶产业绿色产业体系。
在市场运力出清阶段,2016年新造船市场成交量仅为3000万载重吨;2017-2018年基本恢复至9000万载重吨的正常水平;即使是在疫情形势最为严重、市场远景最为黯淡的2020年,新船成交量依然达到6000万载重吨。
国际船舶市场具备周期性特点,影响其周期性的因素多且复杂。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影响船舶市场周期的重要外在因素;船舶25年左右的更新与再投资周期,是主要的内在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和制造领域的应用不中断加深,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持续迭代,不仅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高科技企业,也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当前我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力电气等众多领域已经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资本市场关注度高,为船舶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硫排放限制和压载水公约对产业的影响告诉我们,航运业环保立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船舶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低碳船舶和零碳船舶等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机遇,远远大于脱硫塔和压载水处理装置对行业的影响,将会影响船舶设计、船舶总装、动力装备、新型配套、修理改装等众多产业链环节,是我国船舶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构建产业发展新上风的重大机遇。
不同能源种类的碳中和路径
智能制造方面,在继续提升切割、焊接、管子加工等自动化生产线效率的同时,重点与新技术企业探讨智能制造在大型结构处理、涂装、吊装、舾装等领域的应用。智能船舶方面,从整船设计角度出发,捉住船舶控制系统这一“流量进口”,勇于推出中国版的系统生态,形成对各智能子系统和智能配套的设计要求、接口标准,结合营运的实际需求不中断迭代,推动智能船舶在全球更大规模的应用。
我们相信,船舶产业企业翘首以盼的市场复苏已在眼前,长期被动的市场地位正在转变,大浪淘沙之后,留给船舶产业坚守者的将是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船舶产业抵御住了市场持续性深度调整和产业周期性危机,洗削更革、埋头苦干,实现了船舶产业产能结构性出清和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
最后,当前熟悉下LNG、液氨和甲醇最有可能成为远洋船舶主要燃料。
随着全球天气治理进程的推进,将形成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化石能源等三种一次能源并行发展的局面,并对二次能源结构产生影响。
二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基地、海洋碳中和基础设施等新型装备体系渐行渐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