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民航智慧化建设,民航资源网启动“2019智慧民航优秀解决方案暨应用案例”征集及评选活动,寻找创新践行企业分享先进经验。目前已经收到了来自航空公司、机场、技术供应商投递的大量案例,民航资源网将陆续展示分享。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信息系统智能化运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一、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运控平台建设背景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发展至2019年已拥有两个航站楼、两座卫星厅,旅客年吞吐量约7千万人次。浦东机场新的枢纽战略周期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变为“打造品质”为主,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作为大型复合国际枢纽的管理者和机场综合服务的整合者,业务拓展将主要围绕建设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级、推进管理改革等中心工作展开。随着浦东机场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公司对安全服务、运营效率、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要求不断提升。
机电信息保障部隶属于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信息技术保障单位,其下系统运行中心主要负责包括离港、网络、航显、集成、门禁、监控、广播等30多套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业务范围包括前端设备维护、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等。如何确保系统、设备的高效运行是系统日常运维、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系统多,监控手段不统一
业务系统各自独立,管理工具分散,缺乏集中监控,给现场运维带来一定的困扰:
(1)各自系统都配备独立的监控工具,分别安装在业务系统终端上,较大量的监控终端导致资源浪费,同时也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
(2)按照信息安全的要求,监控终端的操作系统和业务软件均需要部署复杂密码,且需定期更新,运维人员需要熟记大量账户、密码。
(3)各系统的监控界面直观性可视化差,运维人员需要进行二次理解。
2、监控未实现自动化,人工巡检工作量大
各系统前端设备及网络设备遍布机场各个角落,300多台重要服务器主要分布在两个航站楼和各大主机房,数量大、点位散,并且随着卫星厅建成投运和新信息系统的增设,各类设备不断递增中。而多数系统监控工具没有自动告警机制,无法实时发出异常告警,需要人工巡检发现问题。
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巡检,系统运行中心技术人员需要登录到交换机或者服务器上查看各个性能指标,一个设备的人均检查需要3分钟左右;至2019年,交换机和服务器数量已超过2000台,每次全面巡检一次需要约6000分钟(100小时)。
机房日常检查只能通过人工现场巡检,对机房温湿度数据、UPS、空调状态、有无漏水等情况进行现场确认。每个弱电间至少需要耗时3分钟,核心机房至少30分钟,一天只能巡检一次。且故障发生时,很有可能不在巡检时间段内,从而导致机房、弱电间环境等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
3、业务系统复杂故障定位难
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服务器相关硬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络设备、光纤线路等各个环节的支撑,一旦发生复杂故障,技术人员只能依靠运维经验进行各个环节的排故,缺少便捷的工具辅助定位故障,技术人员对现场运维工作面临以下压力:
(1)当终端设备比较分散、系统使用非高峰时间时,区域性重大故障不能短时间内做出判断;
(2)故障现象不能很直观地反应出故障原因,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关设备的排查。
从历史故障数据统计结果看,一个复杂故障准确定位时间大概需要30分钟以上。根据2017年运行科室的案例故障定位及处理时间统计如下表所示:
4、重大故障无预警机制,无法预判
业务系统自动化展现效果不足,需要人工干预;技术人员缺乏预判故障风险能力,面对故障隐患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定期维护的方式来进行预防,费时费力且无法实现实时主动监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