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类】旅客服务 【文章编号】11-2019-0079
图:日本航空位于成田机场的JALUX Bluesky
最近飞机餐的话题似乎在国内十分热门。围绕着“短程国内线应不应该配餐”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执。争执的焦点在于,中国的国内航班,是否会像欧美和日本的国内航线一样,最终取消正餐食。
这是个非常激烈的问题——在票价不降价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有东西吃。同时,在2个小时的飞行中,肚子饿的情况也很多。
但是这并不符合常理: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中午十二点吃午饭的话,晚上六七点吃晚饭也是常事。怎么坐飞机时就饿了呢?
万事的开头:坐飞机时为什么会觉得饿
日本在90年代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想过取消飞机餐的问题。而要解决的第一步,就是搞明白旅客为什么会肚子饿。
为此,航空公司特意让自己的员工两人一组假扮乘客,在热门的东京-冲绳航线上进行了双盲调查(其中一名员工被告知自己要出差,另一名员工则负责记录)。调查显示,即使不是饭点,或者在机场吃得很饱再上飞机,在飞机上员工确实也会想吃东西。
航空公司想到的第一个假设,是旅客在旅途中单纯感到无聊,需要填些肚子。于是,航空公司安排了三种替代性的陆地交通方式:高速铁路、长途大巴、自驾轿车,同样的方法分别行走2个小时。然而,员工表示自己的肚子不饿。
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空中的环境了。航空公司注意到,旅客自驾车时,专心在开车;坐大巴和高铁时,时常会起身活动,这些都有可能是影响因素。于是,航空公司请员工坐在一架静止的飞机里面2个小时,模拟过完一次航班流程。然而,员工们表示肚子还是不饿。看来确实是要在空中才会出现。
难道是空中环境问题?航空公司决定放出大招:安排了一架737,在东京湾上空兜两个小时。刚好当时适逢儿童节,就一起举办了活动。然而,不论是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家长们、还是员工们,都没有明显的饿感。
航空公司彻底懵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商业航班和慈善航班还有什么不同不成?此时,有雇员敏锐地留意到这么几点:
1、某饮料公司为活动赞助了旗下的苹果汁、橙汁等各种饮料。乘客们上机坐下后,乘务员就为其派发了果汁。
2、孩子们、家长们和员工们登机时都没有携带行李,以轻松的姿态登机;
3、同时由于是集中组织,大家都得以以放松的心态登机。
航空公司迅即以这几点加以研究,请世界各地的员工反馈情况。最后,以这三点为基础,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 在飞机达到巡航高度后,舱内气压确实比机场的气压低。此时旅客肚子中剩余的气体会形成胀气,但在放屁或打嗝后可以消除。此时气压会达到一致。由于刚到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也没有比平原地区的人多吃饭,故这不是影响食欲的主要原因。
● 机舱内由于空调系统客观限制,舱内气候确实较地面干燥。身体内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吃进了食物,食物内的碳水化合物也无法消化利用。由于身体缺乏能量,就产生了所谓的“饥饿感”。事实上,在中东地区派遣的员工指出,在沙漠等高空和地面湿度差别不大,身体已经习惯的地方,乘机后饥饿感不显著。
● 国内线的乘客和孩子不同,普遍携带了公文包、手袋等个人物品和行李箱等随身行李。从市区到机场的繁忙电车上,普遍要站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久,产生了疲惫感。此类劳动进一步加重了脱水(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同时体力劳动降低了血糖水平,使得旅客确实更饥饿了。
● 另一个饥饿感的来源是紧张感。国内航线的快节奏模式,使得旅客一直处在“赶”的情况下,身体高度紧张。这种紧张感,和古代人类的紧张感是相似的——都是来源于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古代人类恐惧的是被野兽袭击,而今天的人类恐惧的则是包括误机、在机场丢失行李、和孩子走失、忘记携带重要文件物品等事件。这种高度的紧张感,使得身体分泌肾上腺素,进一步消耗能量,导致了饥饿感。
旅客的想法和客观的困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