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行业逐渐进入正常的运行,民航业也开始逐渐复苏,复苏之后民航业的如何发展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上来思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形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层面已经多次提出“新基建”,并把它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提到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的战略高度。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契合国家“新基建”发展战略来谋民航未来的发展。
一、运用“新基建”的科学技术来夯实民航强国的基础
运用“新基建”的科学技术来夯实民航强国的基础,有两个方面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一个是树立新理念,一个是利用科学新技术。
1、创新理念是引领民航走向民航强国路途的灯塔
迈克尔·波特(美)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现在已经踏上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它包含了技术创新与理念创新。对民航业来说,创新理念是引领民航业未来发展的灯塔。其一,创新理念引领民航走向民航强国。思路决定出路。对民航建设与未来发展要求我们跳出民航自我圈子里,机场建设不能再是“跑道+航站楼”的旧观念,需要我们有创新理念来引领民航发展,即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民航未来的发展。这次疫情给世界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动荡,世界民航运输行业更是动荡与裂变,格局正在方式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作为民航而言,国家已经把“新基建”的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我们一方面需要契合国家新基建的战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立足全球的视野来谋求民航未来的发展。例如,机场基础建设,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理念来摆脱陈旧的设计理念,要把国家新基建的内容与民航“四型机场”的建设结合起来,把新基建的元素注入到机场建设中去,为世界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方案。其二,用创新理念驱动民航新发展。纵观民航发展多少年来一直是以投入来驱动民航的发展。今非昔比,在未来民航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投入以外,更需要民航企业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来引领未来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创新来满足人民对民航运输的需要。比如:机场应该用创新理念谋机场未来的发展,怎样从机场向航空港转变?怎样从航空港向临港经济的转变?对航空公司来说更要立足全球谋发展,应该树立公司的基地是在中国,但营销一定是全球的理念!在经营理念上怎样改变单一的点到点的经营模式向旅游产业链的转变等等,这些都需要创新理念引领来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
2、运用“新基建”的科学技术夯实民航走向民航强国
“新基建”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它涉及到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从图中可以看到,“新基建”的内容与民航未来的发展,以及四型机场建设非常契合,最近总局在西安机场三期扩建项目会议上也指出了,要用“新基建”赋能“传统基建”,打造民航“融合基建”新示范。用“新基建”进一步赋能四型机场建设,朝着四型机场和融合基础设施双示范项目的标准努力,充分利用新基建的技术来夯实民航强国的基础。
其一,充分利用新基建的5G互联网夯实民航强国的基础。毫无疑问,5G的新技术是“新基建”的抓手,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5G新技术是民航智慧机场建设与走向民航强国的核心动力。民航业对5G技术使用着重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充分利用5G对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等单位;一个是充分利用5G来满足旅客的需求。尤其在满足旅客出行方面我们更应该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特征识别等新技术应用,简化旅客流程、全流程自助等新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让旅客在出行过程中享受5G带来的幸福感。
其二,充分利用新基建的城际交通提供旅客出行便捷。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要求聚焦当前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从机场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城际交通有两层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是方便旅客出行。机场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当地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情况,充分挖掘机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潜力,努力做到机场与轨道交通硬件、软件设施的全方位联通,提高机场轨道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让旅客真正体验出行的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际交通使机场能够起到带动周边区域和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创造机场与地方双赢的局面。从这点引申出航空公司如何提高中转服务水平,缩短旅客中转衔接时间,减少中间环节,加快推进中转旅客跨航司行李直挂,利用区块链新技术实现旅客对行李的全流程跟踪,开展“行李门到门”服务等等,改善旅客乘机体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