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三类平台的发展可以看出,各类平台都在进行业务方向的延展,并逐渐开始出现交叉,但这些延展都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希看直接或间接参与业务流程。固然行业中价格竞争仍然很激烈,但对货主来说,相对价格来说,仍然是需求为先,服务仍然是国际货运流程中的核心价值点和竞争力。对互联网货代企业来说,只有持续地进行服务验证,才能不中断地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实用且公道的数字化改造。
SaaS类平台——提供智能业务治理和云协同能力
这一类平台整体是围绕着国际物流的业务流程建立的,和业务关系比较密切。不同于传统的货代业务模式,这类平台可以实现线上询价、订舱、资料提交、物流跟踪等,业务流程并无明显变化,只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货主的服务体验。这类平台和传统货代公司一样拥有自己的单证和操纵团队,在服务质量上相对轻易控制。互联网货代平台一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传统货代企业主动进行互联网化,由于国际物流流程中的不规范和不确定性,其与传统业务模式的磨合需要一定时间;另一种是船公司为进步其服务能力、削减货代这种中间服务商作用而设立的服务部分。如马士基旗下的订舱网站。
资源对接是互联网最初的价值所在,也是在其他各行业较为广泛推行的模式。国际物流行业的撮合平台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国际物流行业的航线资源比较分散,各口岸的地域性又比较强,空运报价 海运价格,导致了几乎没有服务商能把握全口岸全航线的上风资源。有出货需求的出口企业往往需要在多家服务商之间做出比对选择,反过来对于服务商也是同样。将双方的供需信息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出来,提升匹配速度,提供更多选择,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创新点,这也是撮合类平台实际的做法。
互联网货代平台——传统货代模式的互联网化
自2015年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以来,国际物流行业陆续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以新的技术或者模式对行业中的业务流程和资源对接方式进行变革。从服务对象上,可以分为面向出口企业的互联网货代平台、面向货运代理企业和车、关、仓储等关联服务商的SaaS类平台,以及面对国际物流供需双方的撮合类平台。经过五年的产品线调整和行业洗牌,这三类平台逐渐走上了业务升级的岔路口。
SaaS平台的服务定位要更为明确一点,盈利模式也较为直接。主要面向传统的货运代理企业和仓、关、车等关联服务商,宏远物流 ,核心是用技术和数据能力进步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本钱,同时进步服务过程中的可视化水平。代表产品有智能单证识别技术、车辆定位系统等。这类平台中较为常见的是货代业务治理系统,涵盖业务操纵、客户治理系统、企业资源治理系统等功能。由于其工具性质比较强,更多是提供能力,不提供服务,有较大可能被一些传统的大型货代企业并购,作为这些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补充。
供需撮合类平台——提供信息和交易价值
无论如何,这三类平台对传统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未来随着这几类的平台的交叉融合,这个行业的上层玩家将是兼具自营履约能力和数字化业务应用能力的大型货代企业,中层可能是类似硅谷科技货代Flexport那样的强互联网基因货代平台,而一些航线资源和履约能力都不够完备的中小企业将会在频繁的行业迭代中被沉淀到下层。这是行业资源整合和供给链升级的必然结果,物流本钱治理 ,本质是由于行业的能力和资源是封闭的,各方的利益倾轧必然导致零和博弈。
这种平台的履约过程有船公司加持,服务质量、价格上都有一定的上风,但是由于和其所属船公司利益绑定的缘故,泛用性大打折扣。正如订机票不可能只认准某一个航空公司那样,一个船公司的航线也无法满足进出口公司的多样化需求。此类平台只能作为船公司的业务补充,无法成为行业广泛适用的平台。
未来互联网+国际物流的新机会在哪里?
然而,由于国际货运流程的特殊性,繁琐的环节、复杂的单证以及实际履约过程中的诸如甩柜、滞期、海关查验、目的港限制等种种不确定因素,供需双方一般选择跳出平台进行对接。如此以来,撮合平台开始陷进被边沿化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平台无法获得供需双方的数据反馈和用户积淀,另一方面,平台本身不提供服务,双方的实际服务过程平台也无法获知,对供需双方来说,实际的服务质量仍然无法保障。对于这两个题目,国际物流,有的撮合平台选择提供交易服务,以期从交易流程上切进业务流程。还有的平台自己筛选出优质供给商,或者自营一部分订舱业务,但这些本质上还是撮合业务的一部分延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