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等部分、单位,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方案,在确保工作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条件下,严而有序地推动项目复工。5月9日,专用弧形梁恢复加工制作。6月1日,承担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的主作业船“大力号”一键“启航”离港开赴古船遗址现场,开展预处理阶段工作。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一艘清代同治时期木质帆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海运报价 国际快递,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今年3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正式启动不久,便遭遇本轮疫情,对整个工作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范,对弧形梁顶梁端板框架设计沉放区域散落的文物进行考古清理,提取出水了船舵(舵杆和舵柄)、铁锚、缆绳、建筑材料、紫砂壶等散落文物,最大程度地避免后续古船整体打捞阶段散落文物遗失,确保古船信息的完整性。
从上海市文旅局获悉,为长江口二号古船定制的全球首条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近日完工抵达上海,预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工程驶进“快车道”。
6月下旬,现场顶着烈日完成古船多波束精细扫测,明确了弧形梁端板沉放位置并预先挖掘了2条长20米、宽1.3至3米、深度超过3米的端板沉放沟,为后续整体打捞端板沉放施工排除了潜伏的障碍。7月5日,在古船遗址现场,“大力号”高质量完成四根定位桩的沉桩,经定位职员勘测,定位桩垂直度小于0.5%、尽对位置误差小于31厘米,尽对位置和垂直度均达到设计要求。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工作圆满完成。
7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完成古船遗址现场预处理阶段工作后返港。7月15日,为古船整体迁移定制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在南通制造完工,驶回上海交付。
集提升、运输、进坞、卸载于一体的“奋力”轮,月池开口如同“袋鼠妈妈”的口袋一般庇护古船船体、属具及船载文物,对之后同步进行的考古发掘及文物展示利用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奋力”轮在保护古船及船载文物的功能外,具有安全性高、操纵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6月1日,“大力号”离港开赴长江口二号古船沉船水域开展打捞前期清理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会同上海打捞局组织考古、潜水、物探、打捞工程等多领域的专业职员,以海洋物探扫测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式,经过35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精确定位了古船边界和埋深,复核了古船长约38.1米、宽9.9米,确认了船首向南。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也于近日完成古船遗址现场预处理阶段工作后返港。“大力号”和“奋力”轮先后到达回港,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最核心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该船体专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设计,为今后同类型整体迁移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方法,树立了整体迁移技术的新模式。“大力号”返港、“奋力”轮交付后,将加快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大力号”将作短暂休整后,前往横沙基地码头,组装弧形梁顶梁端板框架。计划8月中下旬,“大力号”将再次起航至古船遗址现场,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施工作业,尽早让古船出水,解开古船蕴躲的诸多迷题。
全球首条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完工交付为确保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全、完整地完成整体打捞迁移,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创造性地设计出一条全新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并命名为“奋力”轮。
“奋力”轮主标准长 130 米,宽 34 米,型深 9 米,设计吃水 6 米,最大特点是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 56米、宽20米的月池。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将古船从海底提升至“奋力”轮中部的月池之中,并运输,卸载到上海船厂1号船坞,仅用一条船就完成了原本需要3条船才能完成的提升、运输、进坞三项任务,极大进步了作业效率,保证了文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今年3月10日,“奋力”轮在南通开工建造。4月12日,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船坞展龙骨合拢。5月26日,下水出坞。固然遭逢疫情爆发,却仍比预定日期提前近一个月,7月15日正式完工交付,驶抵上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