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明确,中德两国轮流主办内河航运领域合作会谈,每两年至少一次。此后的35年间,两国交通部分共开展了16轮会谈,并在信息交流、职员培训、项目联合研究、技术合作等方面开展相关活动。
落后的现状梗在航运治理者心头,要学习先进技术把我国内河航道整治好——交通部下定决心。1984年,应原交通部部长李清邀请,联邦德国交通部部长维尔纳·多林格尔率领25人代表团来到中国访问。数月后,中德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内河航运合作协议》(简称《协议》),指导双方开展内河航运方面的技术、经济和科学合作,包括技术交流、培训以及其他一切有助于推动双方合作的活动。
“您今年5月访问联邦德国时,曾表示欢迎联邦(德国)交通部与我合作进行汉江整治和航运开发……德交通部于11月7日至11月23日派出该部部务参事、处长哈格尔博士带领的5人代表团来汉江进行了为期17天的考察……专家代表团的接待工作由我部会同陕西、湖北两省安排并给予了较高的礼遇。”这是30多年前交通部领导在写给国务院领导的报告信中的一段话。
2003年,中德内河航运合作迎来新机遇,两国交通部分再次签署《内河航运和水路交通合作协议》,取代原《协议》。新协议的签订是基于旧协议已取得的巨大成效,并将合作拓展至内河水运全领域,合作范围扩大了,形式也更丰富。水路建设项目治理、水路运营与维护治理、内河水路运输船型等12项课题纳进双方合作重点,且内收留更加具体。
3年后,第11轮会谈在柏林如期举行。搭建“长江和莱茵河友好河流”机制,成为两国加深合作的新议题。
2014年10月,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赴德参加了中德第三轮政府磋商,并与德国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多布林特签署了新的部分间《海运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那时,他对两国继续拓展绿色交通、内河航运、长江“天气、水域、航运研究”等领域的合作提出了期待。
上世纪70年代,两德还处于分裂状态,联邦德国的内河航运治理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莱茵河这条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运输大动脉之一,流经两德近半国土。“他们的通航里程达7000公里,水深都在4米以上,终年可以通航。”汤亚光说。
16轮会谈内收留丰富 两国合作走深走实
若不是翻开已泛黄发脆的历史档案,鲜少有幸直观感受30余年这一时间刻度的动人意味。中德内河航运合作自上世纪80年代始,其间往来参与者多达数百人。轻船已过万重山,中德友谊故事还在继续。
梳理历次会谈情况后可以发现,两国内河航运合作从具体项目逐渐拓展至相关领域,职员交流也从中方派员赴德到双方互派代表团。30余年,两国合作逐渐走深、走实。
2008年第12轮会谈期间,德方专家赴长江中游实地参观了我国生态护岸工程,并交流研讨。2009年12月,我国派出长江航道局等有关单位专家赴德国,就内河生态护岸工程和技术实地调研。有着相似自然条件的中欧大河跨千山万水“联姻”。
“德国对中国抱着非常友好和真诚的态度,我们一提出合作的希看,德方就表示欢迎。”原交通部外事司欧美处处长汤亚光在中德交通合作开展的前20年,是主要组织者和协调人之一。
在2018年的第16轮会谈中,中德双方达成共叫,决定加强在航运和港口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和职员互访,涵盖生态航道、船舶尾气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等方面。两国专家间互访日益频繁。
2019年3月21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会见德国驻华大使葛策博士时评价,“中德多年的合作高水平、多层次、富有成效,特别是中德绿色物流会议、中德内河航运和航道技术交流机制成果明显。”
同时期的我国,内河水运资源也十分丰富,国际货运 空运价格,快递查物流 ,跨境铁路 国际物流,长江、黄河、珠江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但内河航道开发水平低,深水航道少、水系之间未能沟通、干支不能直达等题目制约着我国内河运输潜力的发挥。
“通过为中国实施众多新项目提供支持,德国专家积累了新的经验。双方在水运和内河航道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机制不仅获得赞誉,还成为每次部长级交流的议题之一。高层的认可,体现了德国在此领域同中方持续合作的期待。”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中德交通运输领域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合作走实走深,为增进中德两国人民友谊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近期,中德将举行新一轮交通部长会谈。本日起,本报将重点围绕内河航运、绿色物流、新技术合作三大主题,刊发3期系列报道,生动展示中德交通运输领域合作成果。敬请关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