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治理。实行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分类治理,把运送生鲜食品、药品等车辆视同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其全天候通行。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车辆,放宽车辆市内通行管控。城市配送车辆实行动态治理,同一标准、同一标识、同一纳进监控平台,提升配送车辆装载运输效率。公道设置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相关设施,在条件答应的商超、社区周边规定限时停车位,实行分时治理。
三、重点任务
4.提升发展“一环八向”铁路货运网。推动沿江高铁重大项目建设,续建新港江北铁路二期,推动武汉铁路外绕线建设,加快形成武汉至郑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一环八向”铁路快速货运网络。加快推进吴家山和滠口、大花岭以及阳逻、光谷南、常福“1+2+3”三级铁路物流基地节点布局。深挖铁路货运潜能,拓展快速货运“天天班”和沿江货运班列。发挥关键区位上风,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提升武汉班列国际通道能力。
(二)不中断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原文如下:
6.切实降低物流税费本钱。严格执行港口、机场、铁路等涉企经营性收费项目清单和标准公示制度,降低部分政府定价的港口收费标准,压减单个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至400美元以内。落实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深化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改革,降低公路通行本钱。探索推广金融贷款“3分钟申贷、0人工参与、1秒钟放款”的“301模式”,进步贷款审批速度,缓解中小微物流企业资金压力。
深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进新发展格式,突出“降本钱、提效率”主线,以提升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为支撑,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保障,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物流中心建设,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式重要关键提供强有力保证。
(一)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4.增强口岸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统筹铁路、港口、机场进境指定口岸布局建设,推动光谷“城市货站”项目落地运营。积极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口岸与单一窗口对接。探索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制度,建立提前申报收留错机制,实行“提前申报”和“通关+物流并联作业”,实现口岸作业全流程无纸化,提升口岸通关服务质量。
——物流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引进物流总部、第二总部企业5家以上,培育3A级物流企业30家以上(其中,5A级物流企业5家),打造具有产业和市场上风的供给链协同平台10个以上。
民航资源网2020年12月11日消息:12月10日,武汉市正式发布《武汉市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建成网络化、专业化、集约化、聪明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力争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继续保持内陆领先、全国靠前的本钱上风。主要目标包括,加快实施航空“双关键”战略。构建“35+15+30”(35条商务航线、15条货运航线、30条文旅航线)国际航空大通道,发展50条国内全货机航线,加快形成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轴辐式航空网络体系。
武汉市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3.大力发展特色物流。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引导企业扩大冷躲车运力规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强化武汉经开、东湖、新港空港等3个综保区之间的业务联动,完善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和集中监管场所布局。积极发展高铁快递物流,深化铁路与快递企业合作,推广“高铁极速达”“当日达即送”等多种快递服务产品。引导会展物流发展,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专业服务品牌。
6.完善发展“三级节点”城市配送网。按照“一级节点重辐射、二级节点重接驳、三级节点重覆盖”的原则,完善以城际转运分拨中心、城区公共配送站、社区末端配送设施为支撑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鼓励本地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存量设施资源,加快改造建设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动设施对外开放、共享共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智能配送设施改造,新建小区智能配送设施纳进公共设施建设配套规划。持续推进“邮政在乡”“快递进村”工程,进步行政村快递网点覆盖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