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家综合指标构成
——获取性。在既有统计方法数据基础上,尽量采用可取、易得、计算简单的数据,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获取数据。
(二)完善体系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测算指南,遴选引领性强、条件成熟的指标向全国推广。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要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指标。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分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加快制定指标体系,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确保指标体系尽快落地。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携手研究建立区域指标。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研究建立市级层面指标。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深进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客观评估交通强国建设进程,充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尺”和“指挥棒”作用,科学引导各地区、各行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省域指标:在国家综合指标框架下,设置31个省域层面指标,既包括“共性指标”,以评价省域发展水平和进行横向比较,又设置“个性指标”,以体现省域差异化特点。
(四)绿色。
10.交通设施利用率。该指标反映设施利用公道化水平,主要体现交通设施利用效率。
五、实施要求
——行业指标:在国家综合指标框架下,设置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5个行业层面指标,充分体现行业特点。
附件:
14.综合交通聪明化水平。该指标反映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和交通治理智能化水平以及系统的聪明化发展程度。
15.交通运输工具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水平。该指标反映由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情况,体现减排效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进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正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实现“三个转变”,打造“四个一流”,坚持典型引领、可比可取,构建以国家综合指标为统领,行业指标、省域指标为基础的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发挥引导作用,加快建设人民满足、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好开路先锋。
一、总体要求
2.交通系统韧性。该指标反映交通运输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主要体现综合运输通道、客货运关键、关键路段工程、重要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可替换、易修复、抗毁坏能力等。
6.对外连通度与国际化水平。该指标反映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通连通程度,交通运输对产业链、供给链的运输保障水平,主要体现我国对外交通运输服务的覆盖能力和国际物流供给链服务保障能力。
(二)便捷。
16.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该指标反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重点从城市绿色出行水平和新能源载运工具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衡量。
“经济”是对交通投进产出比率的要求,体现用户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运输服务,全面适应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从经济适应、支撑有力2个评价维度设置3项指标。
“安全”是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重点从生命安全、应急保障、自主可控3个评价维度设置4项指标。
综合考虑各地区、各行业特点,注重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从“基本特征、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三级设置20项评价指标。相应设置部分表征指标,供行业、地方制定指标参考,具体见附件。
3.应急响应水平。该指标反映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迅速实施应急救援、交通运输保障,有效降低减轻突发事件影响等。
20.通道关键经济发展水平。该指标反映运输通道和交通关键建设对经济引领促进水平,体现对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集聚带动作用,以及促进经济要素循环、推动交通与周边经济协同发展的能力。
8.全国123出行交通圈覆盖率。该指标反映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人口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