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交通运输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交通行业迎来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水运领域迎来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两个文件擘画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清晰蓝图、描绘了建设一流强港的明了路径。自此,新时代的交通水运人有了新的奋斗方向,所有交通水运人将紧紧抓住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历史机遇,奋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延承历史 大势所趋
建设一流强港指导意见的出台既体现了对水运悠久历史的延承,也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
港口是我国交通枢纽、水陆联运的咽喉,是对外开放的一扇大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战略合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港口建设就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就提到“水运是一种最经济的运输,必须积极地提高其在整个运输中的比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国港口面貌脱胎换骨,仅吞吐量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年500万吨上升到2018年的143.5亿吨。随着我国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港口作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了港口建设四个“一流”和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更高要求,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回应了总书记心中的关切,还充分体现出了当代交通人对中国交通发展的一脉相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瞬息变化,特别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任何行业都处于一个不进则退的发展潮流中。这样的形势需要我们主动对标国际、找差距、补短板,我国现阶段的港口发展建设与世界强港相比,的确存在着环保水平不高、监管力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有效化解问题、真正发挥好交通运输国民经济“先行官”的作用,交通运输部顺应大势、立足长远,出台了建设一流强港指导意见,为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强国注入了强劲动力。
立足当下 发展使然
“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是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是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也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发展要求。因此建设一流强港,必须立足“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10字发展要求。
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是港口发展能否守住底线与红线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平安港口,从管理制度改革、提升监管水平、保证信息安全等角度出发,把严安全审查关;要从降低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加强应急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备的安全应急机制;要坚持源头把控、风险联控双管齐下,要风险领域推合作,风险排查有针对,促使预防环节面面俱到;要落实管理责任,合理制定应急预案,提升抢险专员水平,使港口安全能力建设稳步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港口便捷能力提升是通过节点建设,打通关隘与阻点,保证人与货流动的便捷畅通。打造便捷的港口,要打造向内多点辐射的战略根据地,从而打通地域、城乡、行业间壁垒;要构建“陆海联动、江河海互动、港产城融合”的格局,实现陆海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融合;要合理统筹国土空间布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壁垒,衔接城乡、联动内陆,充分调动资源,形成发展共谋、优势共通、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格局。
而要实现港口的高效,改革是关键。补短板方面,补齐多式联运短板,通过不断升级优化,形成功能结构相匹配的设施,解决港口与内河、水路与铁路的衔接问题,通过提升港区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功能改造,提升运输效率。强服务方面,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一流港口,形成外来资源汇聚引力,引导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以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为核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增动能方面,建设智慧港口,将新技术应用到以港口、物流为基础的产业链集群中,实现港口作业和产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深化了建设一流港口内涵。《意见》中突出了“绿色港口、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生态文明方面的要求,建设一流的港口需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形成一流的发展环境与之相匹配。而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港口污染防控管理体系,规范作业标准,妥善处理船舶污染物,加强规范制定与政策监管力度,逐步达到国际领先的污染防治水平;需要建立以清洁低碳为目标的港口环保设施体系,力求低能耗、安全高、技术新;需要大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严格遵循岸线管控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做到港口发展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绿化。通过实化举措,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