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场协会北美分会的安全事务高级副总裁克里斯托弗·比德韦尔说:“各大机场都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在防疫上做出大量投资,以确保旅客和工作职员的健康与安全。”
直到新冠疫情期间,这些政策讨论仍然在继续,不过它着眼的并非只是当前的疫情。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们表示,当前政策讨论的重点是要为未来做好预备,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公众对传染病的暴露风险或许比以往还要高得多。
“在某此程度上,这些措施是有帮助的。”阿罗拉说。同时他也表示,目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且我们面临的也并非是一个新题目。在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甚至在2002年至2003年的“非典”(SARS)期间,“人们就对防疫政策进行过重大讨论。”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机场要尽量鼓励乘客保持间隔。但是由于客流量的增加,它只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可行。”
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性到底有多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已经超过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毒株。世界各地的案例都表明,它很有可能将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毒株。有的人可能只是摘下口罩吃了一个三明治,或者在排队时没有戴好口罩,就很有可能感染其他乘客,导致该毒株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
施拉根霍夫指出,标准化需要包括标志标识,但也远远不止标志标识这么简单。消费者从购买机票的那一秒起,他就必然会和整个全球航空网络的方方面面发生接触,哪怕只是从纽约州的罗切斯特飞到纽约市。因此,机场的防疫指南必须考虑到全球暴露的题目。“风险不光是从机场开始,而是在整个旅行当中。所以乘客都存在与旅行相关的暴露风险。”
她说:“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当然,这种做法会明显减少乘客的购物行为,而零售收进则占到了全球机场总收进的40%左右。
公平地说,为了适应疫情以来的“新常态”,各大机场确实花了不少力气,也投进了不少真金白银。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财富》杂志先后采访了美国的十个最大的机场,从它们向《财富》杂志提供的博文、媒体通稿和宣传信息看,它们在过往两年间确实做出了不小的改变。
现在的机场,既不像新冠疫情刚爆发时那样宛如“鬼城”般的空无一人,也不像新冠疫情爆发前那样喧嚣。苏黎世大学旅行医学中心的教授、世界卫生组织旅行者健康合作中心的主任帕特丽夏·施拉根霍夫指出,机场已经很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的一些基本的公共卫生限制。在很多地方的机场,像戴口罩、保持社交间隔、用有机玻璃“硬隔离”和放置洗手液等做法都已经成了“新常态”,跟在超市等场所并没有什么区别。
各大机场采取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也进步了人们坐飞机的意愿,但它的效果能够维持多久,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新一波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再次表明,新冠病毒仍然在持续进化。另外,很多专家担心它很有可能会突破新冠疫苗构建的免疫屏障。在中短期看来,奥密克戎毒株是航空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但从长期来看,下一波疫情大流行的可能仍然不能排除。
施拉根霍夫表示,目前,机场需要做出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标准化。“人们需要非常明确的信息。”她说。
全球机场行业是一个市值高达13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光是美国机场行业的市值就达到了66亿美元。而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飞机和机场就一直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2018年,就有一位新加坡学者指出,假如某地爆发了一场疫情,至于它能否被控制在本地,还是会蔓延成一场多难难性的全球性疫情,“机场治理部分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固然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大机场都做出了一些变化以重振公众的信心,但有专家在研究了机场在疫情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后表示,这些措施仍然远远不够。
施拉根霍夫表示,他在瑞士的诊所里的很多人都是“探亲访友者”,也就是坐飞机往造访亲戚和朋友的人,不过比起新冠疫情以前还是少了很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