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人们需要非常明确的信息

 空运新闻     |      2021-12-27 12:02

  国际机场协会北美分会的安全事务高级副总裁克里斯托弗·比德韦尔说:“各大机场都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在防疫上做出大量投资,以确保旅客和工作职员的健康与安全。”

  直到新冠疫情期间,这些政策讨论仍然在继续,不过它着眼的并非只是当前的疫情。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们表示,当前政策讨论的重点是要为未来做好预备,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公众对传染病的暴露风险或许比以往还要高得多。

  “在某此程度上,这些措施是有帮助的。”阿罗拉说。同时他也表示,目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且我们面临的也并非是一个新题目。在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甚至在2002年至2003年的“非典”(SARS)期间,“人们就对防疫政策进行过重大讨论。”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机场要尽量鼓励乘客保持间隔。但是由于客流量的增加,它只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可行。”

  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性到底有多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已经超过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毒株。世界各地的案例都表明,它很有可能将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毒株。有的人可能只是摘下口罩吃了一个三明治,或者在排队时没有戴好口罩,就很有可能感染其他乘客,导致该毒株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

  施拉根霍夫指出,标准化需要包括标志标识,但也远远不止标志标识这么简单。消费者从购买机票的那一秒起,他就必然会和整个全球航空网络的方方面面发生接触,哪怕只是从纽约州的罗切斯特飞到纽约市。因此,机场的防疫指南必须考虑到全球暴露的题目。“风险不光是从机场开始,而是在整个旅行当中。所以乘客都存在与旅行相关的暴露风险。”

  她说:“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当然,这种做法会明显减少乘客的购物行为,而零售收进则占到了全球机场总收进的40%左右。

  公平地说,为了适应疫情以来的“新常态”,各大机场确实花了不少力气,也投进了不少真金白银。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财富》杂志先后采访了美国的十个最大的机场,从它们向《财富》杂志提供的博文、媒体通稿和宣传信息看,它们在过往两年间确实做出了不小的改变。

  现在的机场,既不像新冠疫情刚爆发时那样宛如“鬼城”般的空无一人,也不像新冠疫情爆发前那样喧嚣。苏黎世大学旅行医学中心的教授、世界卫生组织旅行者健康合作中心的主任帕特丽夏·施拉根霍夫指出,机场已经很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的一些基本的公共卫生限制。在很多地方的机场,像戴口罩、保持社交间隔、用有机玻璃“硬隔离”和放置洗手液等做法都已经成了“新常态”,跟在超市等场所并没有什么区别。

  各大机场采取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也进步了人们坐飞机的意愿,但它的效果能够维持多久,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新一波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再次表明,新冠病毒仍然在持续进化。另外,很多专家担心它很有可能会突破新冠疫苗构建的免疫屏障。在中短期看来,奥密克戎毒株是航空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但从长期来看,下一波疫情大流行的可能仍然不能排除。

  施拉根霍夫表示,目前,机场需要做出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标准化。“人们需要非常明确的信息。”她说。

  全球机场行业是一个市值高达13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光是美国机场行业的市值就达到了66亿美元。而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飞机和机场就一直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2018年,就有一位新加坡学者指出,假如某地爆发了一场疫情,至于它能否被控制在本地,还是会蔓延成一场多难难性的全球性疫情,“机场治理部分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固然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大机场都做出了一些变化以重振公众的信心,但有专家在研究了机场在疫情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后表示,这些措施仍然远远不够。

  施拉根霍夫表示,他在瑞士的诊所里的很多人都是“探亲访友者”,也就是坐飞机往造访亲戚和朋友的人,不过比起新冠疫情以前还是少了很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